一讲《积善宁安》:国学中的长寿之道

2016-11-04 18:08:02.0

国学养寿

古语云:颐性可以养寿。中老年朋友欲怡情悦性、安享天年,不妨以国学为友。

据《河南日报》报道,有位八旬老人,名叫方守度,曾任洛阳市某高中的英语老师,现已退休在家。方守度虽然年事已高,却头发乌黑、面色红润、精神矍铄。他的养生秘诀之一,便是背诵国学经典,能将《论语》倒背如流。

方守度老人64岁时,曾在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当英文翻译。与几个外国专家闲谈之际,外国专家说,他们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这番话让老人很受触动。他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连外国人都甚为喜爱,作为一个中国人,更有责任推广和传承。因此,方守度老人说:“60岁以前我是为家人和学生活着,现在我要重新学习,为自己搭建一个平台,看看我还能跳多高、跃多远!”

于是,方守度老人挑选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五部经典著作:《论语》《道德经》《金刚经》《孙子兵法》和《唐诗三百首》,从此,老人常常他家附近,或在洛河边,朗读或是背诵。

沉浸于文化经典之中,,也逐渐融入方守度老人的生活之中,让他身心愉悦、安泰充实。

文化经典中的药食观,以及古圣先贤修身养性的智慧,都对养生长寿大有裨益。

国学的长寿之道:饮食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寿之道,不得不提的是孔子的药食观。

疾病往往是由饮食习惯引起的。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应该重视食物的选择,防止病从口入。

《论语·乡党》中,阐述了孔子的饮食观:“食饐(yì)而餲(ài),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孔子这段话告诉我们,挑选食材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卫生:食物腐败发臭变味则不能吃,鱼肉腐烂不能吃;食物的色泽不好不能吃,散发出臭气不能吃;有时候烹煮过分,食物糊了,也不能吃。并且,肉吃得再多,也不能超过主食;酒可以多喝,但是不能喝醉;街市上卖的酒肉不洁净,不能吃;每顿饭都要有姜。此外,如果吃得太多,会加重肠胃的负担,因此不能吃得太多。

国学的长寿之道:心态

长寿除了需要有好的饮食,还需要有好的心理状态:宽容大度,开朗乐观,毫无包袱,毫不斤斤计较,心理负担小,总是保持愉快。而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

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生于1906年,今年已满110岁。他接受《儒风大家》杂志采访时,谈到他的长寿之道时说:“我认为养生之道有两点:第一,不要做对身体有害的事情。比如抽烟,抽烟对身体没有好处的,所以不要去抽;饮酒要适量,喝多了是伤身体的。第二,要胸襟宽阔。遇到困难要乐观,儒家就讲:‘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中国古代有位“药王”,名叫孙思邈,生平横跨隋唐两代,活了整整一百零二岁。唐太宗继位后,孙思邈已经年过七旬,但是他的身形仍旧像少年一般,气色依旧矍铄,步态依旧矫健。唐太宗啧啧称奇,说看孙思邈的样子,就觉得他是个得道成仙的人。

孙思邈为何如此长寿?一方面,孙思邈精通医术,在食疗、养生方面都做出过卓越的贡献,著有医学名著《千金方》,因此有什么小病都不必为难别人;另一方面,孙思邈生性超然而乐观,待人宽宏大量,并且“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不为蝇头小利而劳费心神。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看重修身养性,看重道德情操,追求心灵的淡定与平和,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与愉悦。所有这些,都对养生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