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傩戏

2018-01-16 10:19:22.0


图文来源:部分来源于网络

 

池州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

 

池州傩戏汇蓄和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息,涉及多种学科、多个领域,内涵十分丰富,隐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和极高的文化人类学、戏剧学、宗教学、美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等学术研究价值,仍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民俗仪式,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象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

 

 

傩戏历史悠久,在春秋时期,《论语·乡党》有“乡人傩”(俗称乡傩),《吕氏春秋》有“有司大傩”(即宫廷傩)的记载。傩舞作为傩戏早期的祭祀形式,最早可能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

 

明嘉靖《池州府志·风土篇》对贵池傩事活动有较明确记载:“凡乡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像,或滚球灯,妆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清人郎遂编纂的《杏花村志》记述,每逢八月十五日梁昭明太子萧统生日,池州府城和四乡傩队都举行“中秋迎神赛会”来朝觐他(池人奉为“鬼神师”、“案菩萨”、“土主”)。

 

 

自古以来,池州每年都举行春、秋两次傩仪祭祀活动。“春祭”在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祭祀时择日演出;“秋祭”在农历八月十五进行,平时不演出。池州傩戏由宗族自行结社,是一种独特的封闭式演出体系,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各宗族演员皆按房头摊派男丁担任,靠“口传身授”的方式,长传幼承,代代沿袭。各宗族之间在演出日期安排、剧目顺序、演出形式,以及剧本、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这与当地的习俗风尚、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整台“正戏”,饰演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又有角色行当和舞台砌末等戏曲特征的“本戏”。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宗族师承,世代沿袭。

 

 

池州傩戏剧目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舞蹈为主的小戏,用于娱神,如《舞伞》、《舞棋》、《舞回回》、《童子拜观音》等。另一类是本戏,共有五大本:《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寻夫》、《打銮驾》(即《陈州放粮》)、《章文选赶考》(即《卖花记》)和《花关索》。

 

 

池州傩戏曲调有曲牌和板腔两种。伴奏乐器有大锣、大钹、小锣、小钹、小堂鼓等,无丝弦乐器。

 

在文化方面,傩戏是中原文化与楚、越文化长期交融的产物,并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着对土地春祈、秋报的农耕文化传统。既有原始自然崇拜的内涵,又受到儒教、道教、佛教文化的影响;在艺术方面,古代层累面也很清晰地展现,如汉代的绂舞、矰舞,唐代的胡腾舞、西凉伎等;在戏剧方面,也可以看出变文、词话、傀儡、村俚歌谣以及宋杂剧等在傩戏中的表现。

 

2006年5月20日,池州傩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