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金银

2018-01-16 10:12:53.0

图文来源:部分来源于网络

 

错金银技艺是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精湛技艺的结合,其目的是用两种金属不同光泽显现花纹,美化器物。

 

对于“错”字的解释,清代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注释说:“错,俗作涂,又作措,谓以金措其上也”。所以,广义一点说,就是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银图案的,就可以叫金银错。如用金钱绣成图案花纹的背心,汉代就叫“金错绣裆”(《西京杂记》卷一);在漆器上做金银图形的,叫“金漆错”。

 

 

错金银工艺在青铜饰件上的使用,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西汉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错金银按照制作手法可分为镶嵌法和涂金法两种方法。

 

镶嵌法,首先是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在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厝)石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不同于镶嵌法,涂金法第一步是制造“金汞剂”。“金汞剂”的制造是一个化学过程,是把黄金碎片放在坩锅内,加温至摄氏四百度以上,然后再加入为黄金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体,制成所谓的“泥金”。之后,用泥金在青铜器上涂饰各种错综复杂的图案纹饰,或者涂在预铸的凹槽之内。最后,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汞蒸发,黄金图案纹饰就固定于青铜器表面。

 

 

错金银工艺的装饰品类繁多,兵器便是其中一种。

 

春秋后期至战国秦汉,青铜兵器上,广泛地使用了金银错工艺。春秋至战国早期金银错兵器的主要特点,是金错铭文。铭文字体以鸟篆文最多见。戈上的金错铭文,一般在戈面的胡和援。剑上的金错铭文,一般在剑面上,个别错剑脊上。

 

 

战国秦汉流行佩剑和佩刀,如《后汉书·舆服志》记载汉代官吏的佩刀制度:“佩刀,乘舆黄金通身貂错……诸侯王黄金错”。这种用黄金错的佩刀,当时叫“金错刀”。如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中,有“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之句。谢承《后汉书》也记载有:“诒赐应奉金错把刀”。但考古发现秦汉的金错刀、剑,多为铁兵器,只有戈、矛等则用金银错铜尊、铜敦。此外,战国、秦、汉的铜弩机、承弓器等,也有金错铭文和几何云纹的。

 

 

古人们的日常用品中,也经常有错金银器具。

 

春秋时期,金银错的日常生活用器罕见,但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则广泛流行,许多贵族用的高级日用青铜器,都披上了金银错的美丽外衣,目前考古发现的有:鼎、尊、壶、杯、豆、舟、盆、盘、盂、耳杯、匕、罍、勺、灯、熏炉、镜、带钩、骰子、案、符、节、纽钟、虎子、镇、尺、杖首、器座、屏风插座,以及各种陈设艺术品等,总之,战国秦汉时期的金银错青铜器,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2014年,金银错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