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

2018-07-19 16:29:44.0

钧窑是五大名窑中唯一有窑变的,每一件作品都极具特色,独一无二。稳重、温润、尊贵是钧窑的特点。天青釉是儒家、道家思想的结晶,非常纯洁、质朴。代表着瓷器的最高审美标准,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怀。


一、.技艺相关历史文物代表

1、文物鉴赏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


这件藏于故宫的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碗敛口,深弧腹,圈足。胎呈褐色,质地坚致。里、外施天蓝色釉,上有紫红斑,匀净光润。口沿呈浅黄色,圈足涂褐色釉。天蓝色釉紫红相互交错、掩映生辉,浑然天成一般,是民间钧窑的代表作。


2、技艺

钧瓷生产自古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烧制不易。从选料到烧成产品,其间无论哪道工序稍有不慎,即便是小小的差错也会造成前功尽弃。可谓“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细微节尚不能尽也。”而最影响钧瓷最终成品的三大要素,依次是:瓷胎、釉料和烧制技艺。

瓷胎:

在现代钧瓷的制作工艺上,素胎成型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手拉坯,一种是模具注浆。手拉坯是非常传统又古老的瓷器塑形方法,将可塑性的瓷泥放在转动的轮盘上,通过轮盘的转动惯性,用手将瓷泥拉成各种形状坯体。一些经典的器型,非手拉胚不能得其神韵。

手拉坯的成型要求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因为一旦操作不好,塑形要么直接失败,要么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并且劳动的强度也很大。

釉料:

河南禹州市本地的山石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经过研磨等工序制作成釉浆,而后被施加在素胎上,最终能形成什么样子的“窑变”,还要看釉料本身所含矿物质的成分和含量,制釉的工艺也很考验工匠的经验和能力。

烧制:

除了釉料本身,影响最终窑变结果的,还与入窑后烧制的温度、空气、湿度等有关。同一批入窑的瓷器,可能因为一个在中间位置、一个在边缘导致细微的温度差别,就可能导致瓷器表面最终呈现颜色的不同。因此,钧瓷的烧制过程也极为讲究。

当代钧瓷的烧制,有柴烧、煤烧、气烧这几种,柴烧火苗长,火焰柔和,所产生的一氧化碳气氛浓淡适宜,烧制成品釉色相互渗化过渡自然,呈现出清丽淡雅、俊秀飘逸的艺术风格,最接近我国宋代钧瓷官窑为工艺代表的风格。

据史料记载,宋时烧制钧瓷的燃料是木柴,还没有使用煤。钧瓷烧成的最高温度需达到1280℃,并且须在还原气氛下进行,这种工艺要求在当时是一种不好克服的难关,于是,聪明的窑工发明了双膛式窑炉烧制技术。然而,宋代这种柴烧的技艺以及双膛式窑炉烧制技术此后逐渐失传,直到当代才被钧瓷传人复原成功。


二、述说钧瓷

1、历史渊源

钧瓷始于唐代、兴于宋代。据说,唐代画圣吴道子有一次到了河南省禹州市的制瓷窑场,见工匠们正在为配釉发愁,于是告诉他们他平时绘画所用的颜料,就是禹州本地的山石制成的,画出来颜色耐看、不褪色。工匠们灵机一动,将他的颜料涂在素胚上,出窑后,工匠们都被那些绚丽多彩的瓷器惊呆了,钧瓷自此诞生。



或许钧瓷最先是从哪一位独具匠心的工匠手中发明已经不可考,但是钧瓷的美,离不开禹州大地自然界的馈赠。禹州本地的山石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用它做釉料,经过高温还原焰烧制的瓷器,表面红、绿、蓝、紫、色彩纷呈、千变万化。


 

钧瓷始于唐代。彼时有人用含两种不同金属氧化物呈色剂的釉料,在坯体上两次施釉,高温烧成的瓷器,在黑釉、黄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等地上,有月白、乳白、天蓝等颜色的不规则彩斑装饰,挥洒自然、有烟云变化之美感,莹润典雅,耐人寻味,被称为“唐花釉瓷”。学术理论界一致认为,钧瓷窑变艺术是受唐花釉瓷的启发,逐渐发展而成。

北宋时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为陶瓷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花釉瓷经过长时期的探索,窑变技艺已经日渐成熟,经自然窑变形成的绚丽釉色玉润晶莹,已绝非唐时花釉瓷所能比拟。 

宋徽宗初年,宋徽宗特意传下旨意,在河南禹州古代钧台附近建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钧瓷自此得名,并名扬天下

钧官窑为皇家烧制贡品,只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计工时,不计成本,好的送入宫廷,坏的打碎深埋,不准流入民间,因而工匠们得以把最为动人心魄的窑变精品呈现出来。这些工匠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建造了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双乳状火膛柴烧窑炉。这种窑炉火网面积大,能使柴质快速燃烧,升温迅速。火苗柔和,窑内温度分布均匀,有利于窑变效果的形成。同时,也研制了科学的钧釉配方,铜红釉的使用就是其中之一。



正如《中国陶瓷史》所述:宋代的钧窑首先创造性地烧造成功铜红釉,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钧红釉的创烧成功开辟了新的美学境界,对后代的陶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十年之间,宋钧官窑将钧瓷窑变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钧瓷艺术的辉煌。


北宋钧窑蓝釉盏托

北宋末年靖康之变,赵构渡江南逃,在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北宋灭亡。长江以北落入金人统治之中,宋钧官窑自然烟消火灭,工匠们或逃或亡,宋钧官窑的历史也就划上了句号,但是也将制钧技术带到了全国各地。

宋钧官窑于北宋王朝的灭亡的同时解体,在之后至明初的一段时间内,地处中原的禹州受战祸兵灾之苦,几至十室九空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制瓷业(包括钧瓷)的停顿败落也就十分自然了。入明之后,因为生活需要,生活日用瓷器的烧造得以逐渐恢复,但作为观赏瓷的钧瓷却没有复苏。

钧瓷艺术在销声匿迹数百年后的清朝未年开始复苏,直至建国后,迎来了浴火重生的历史机缘。进入到二十一世纪,钧瓷的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也有了更大的突破。宋代双火膛窑炉复原了,柴烧工艺也恢复了,从而创作出媲美宋官窑钧瓷器成为可能。在国家的鼓励和重视下,钧瓷艺术也将进入空前的繁荣和发展阶段。


2、代表人物

刘富安,男,1948年9月6日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先后担任河南省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实验室主任、科研所所长、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副所长,兼任河南省陶瓷美术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审委员会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刘富安钧瓷作品成就主要在于造型创新上,在钧瓷传统器型基础上,创作了上百种钧瓷器型。

任星航,1955年生,河南省禹州市人,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古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任星航不仅复原了宋代双火膛结构钧瓷窑炉,而且恢复了钧瓷柴烧这一久已失传的传统技艺。任星航创作的钧瓷作品,被公认为最接近宋代钧瓷的审美标准,从而成为当代钧瓷艺术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平盘凤凰涅盘"

 

3、艺术特色

钧瓷造型古朴端庄,器型规整,胎壁厚薄匀称。然而,钧瓷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她“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艺术魅力。



入窑前,上过釉料的瓷器看着都是一般的素色,然而出窑后,釉色变得绚丽多彩,紫、红、蓝、白交相掩映,而且,这种颜色变化是不为人控制的。即使是最牛的工匠,也不能保证出窑后会看到什么颜色和图案。



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青者若蓝天月白胜美玉紫者或象熟透的葡萄或似怒放的玫瑰红者或如盛开的牡丹或肖深红的海棠蓝紫相间如蔚蓝水光中泛出的片片紫浪绚丽多姿紫红相映如莹润的玛瑙,凝厚深沉。

瑰丽坐姿的釉色,还泛着微微的乳光,光泽含蓄,气质优雅,没有釉面玻化后带来的妖艳浮光。



铜红釉的创烧成功,是钧瓷在我国陶瓷界最显著的成就。在钧瓷之前,我国的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因为铜红釉的烧制很难,工艺略有偏差,铜就会变绿、发黑,甚至挥发不见。



为了更利于窑变,钧瓷表面的釉层会涂得很厚,在不同的烧制温度下,就会出现多种流纹,比较常见且为人们欣赏的是蚯蚓走泥纹、冰片纹、莬丝纹等,使钧瓷更加华丽,赏心悦目



钧瓷不进极具欣赏价值,其中佼佼者常作为国礼走出中国,还有很多兼具实用价值、制作精湛作品,作为日用品、纪念礼品等备受青睐。

 

4、历史地位

钧瓷,属于河南省禹州市独有的国宝瓷器,因为铜红釉的创烧,钧瓷被誉为我国古代五大名瓷之首。钧瓷的创烧之难,技艺之复杂,以及不可替代的独特艺术魅力,让中国人自古便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还被誉为“国之瑰宝”。

 

三、象征意义

钧瓷,是我国陶瓷艺术界的珍品,它的烧制既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也是历代无数工匠钻研探索的艺术结晶,代代传承,钧瓷承载的,还有无数匠人们的追求卓越、抱朴守真的工匠精神。


国礼 永泰瓶


如今,钧瓷作为国宝,常常被作为国礼出现在我国的外交舞台上,备受世界瞩目。1997年河南省政府为迎香港回归特制钧瓷“豫象送宝”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此后多届博鳌亚洲论坛,钧瓷都被作为国礼送给外国政要。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