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繁棕编

2018-01-02 14:02:52.0

图文来源:部分来源于网络

 

新繁棕编是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传统产品,在秀丽的乡村和农家小院,随处可见当地妇女用洁白细腻的棕丝编织着一件件神奇的手工制品。尤其是拖鞋堪称新繁棕编一绝,它具有舒适透气,美观大方,轻便无污染,且防潮耐用的特点,因此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

 

 

新繁的棕编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清代嘉庆末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清代嘉庆末年新繁妇女即有“析嫩棕叶为丝,编织凉鞋”的传统。清朝后期的同治、光绪、宣统等皇帝都曾戴过新繁人编的棕丝帽。清代末年,有一些有识之士将新繁的棕编产品贩卖到东南亚国家。民国时期,在新繁西门外观音阁专门开辟了棕编市场,每年农历二月开市,八月罢市。民国34年(1945年),应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邀请,新繁棕丝制品草帽、凉鞋、棕布和模型等参加成都手工艺座谈会。

 

1953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新繁棕编由几个品种发展到近百个品种,远销日本、欧、美及东南亚。1958年3月,新繁镇的棕编老艺人殷玉华、罗安琼、景玉怀等人共同编织了一套做工考究、颜色鲜艳的棕编工艺品,包括枕巾、拖鞋、提包等敬献给毛泽东主席,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

 

 

新繁的棕编技艺现今主要流行于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所辖的公毅、锦水、曲水、通联、石云等村,形成了民间手工艺特色。农闲时节,心灵手巧的新繁妇女用棕丝编织物品,以补贴家用。

 

新繁棕编的原料主要采用都江堰市(原灌县)、彭州市(原彭县)、大邑县、邛崃县等山区的嫩棕叶。每年四月,是艺人们采集嫩棕叶的最佳时节。采集回来的绿色嫩棕叶,先用针刺篦梳,划制成丝,变成一条条形似绿色挂面的棕丝。

 

 

制作过程中的产品造型均使用模型,模型可用木制、泥塑。新繁棕编的手工技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叫胡椒眼技法,即将棕丝等距排列的经线相互交叉形成菱形,再用两根纬线穿于菱形四角,依此类推,编织出窗花般美观规则的图案。第二种为密编法,艺人采用疏密相同、距离相等且重复的方法进行细密的编织。这种编织方法通常使用在鞋、扇等产品的编织上。第三种是人字形技法,即以人字图案来设计或控制棕编的经纬走向或构图,这种编织方法通常使用在帽、席等生活用品编织上,其特点是美观大方。

 

 

一件产品的完成常常需要划丝、熏蒸、断青、起头、接头、穿边、扯边、剪边、剃头、着色等十几道工序。以编织凉帽为例,一个手工熟练的艺人,一天仅能编织完成两顶凉帽,可见工艺复杂和细腻程度。

 

 

每年夏季和秋季是新繁棕编生产的高峰期。艺人们会根据季节的变化和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夏季主要生产凉帽、拖鞋,秋季主要生产工艺棕编提包。

 

 

新繁棕编作为新繁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世代传承,保持了民间手工艺品的原生态特点,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和朴素自然的审美情趣。


2006年11月,新繁棕编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