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来源:部分来源于网络
青海平弦又称“西宁赋子”,是青海省一种新兴的地方曲艺曲种之一。流行于西宁、湟中、大通、互助等农业区,曲牌有十八杂腔、二十四调之称。平弦的乐器以三弦为主,用月琴、琵琶、扬琴、笛子等伴奏,由演唱者手持筷子,一手夹瓷碟互相敲击掌握节奏。曲调优美抒情,温柔婉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流行于青海东部农业区。
青海平弦采取坐唱形式,多为一人主唱。在情节需要时也有对唱和帮腔。伴奏乐器有三弦、扬琴、琵琶、板胡、月琴、笛子等。击节乐器用“月儿”(五寸瓷碟),以筷子敲击。简单的演出形式是演员敲“月儿”演唱,另一人以三弦伴奏。曲目以历史故事为主,如《闻雷失箸》、《古城聚义》、《宫门挂带》等。也有些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如《白蛇传》、《舍身崖》等。另外还有些咏事、写景、抒情和喜庆祝颂之类的小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演唱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在内地的地方曲艺中,对青海平弦影响较大的曲种,当数甘肃的“兰州鼓子”和北京的“八角鼓”。“兰州鼓子”的音乐唱腔也属于曲牌联套体结构,其中就有象赋予腔、、罗江怨银纽丝、太平年等调子,它们和青海平弦中的同名曲调很相似,甚至连它们的联套结构也相当一致。兰州鼓子一般由引子(鼓子头)、套曲、尾声(鼓子尾)三部分组成,青海平弦构成也是由引子(前岔)、套曲、尾声(后岔)三部分组成,它的伴奏乐器都以三弦为主,其它的乐器也均相同,而且都以筷子敲击月儿(四寸多瓷碟)来掌握节奏、注重音乐的唱腔。陇上人一般又称兰州的鼓子和西宁的赋予均为曲坛佳音,这不仅是赞美词、曲的优美典雅,而且也说明了它们内在的密切的承接关联。
青海平弦的演唱形式主要由一人手敲瓷碟,以第三人称叙述演唱,过去只有男声,1949年以后才逐渐有极少数的女声演唱者。伴奏的乐器有琵琶、三弦、正弦板胡、反弦板胡、月琴、杨琴、曲笛、月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有加二胡、大提琴的,有时也只用三弦伴奏。为保持平弦音乐的特色和风味并适应男女分腔的需要,对板、三弦进行了改造,扩大了板胡壳,缩短了三弦杆,音色较为协调。曲艺青海平弦原无打击乐,搬上舞台后,曾试用过秦腔锣鼓,后改用京剧锣鼓,并参考青海灯影戏等的打击乐,创制一套与平弦音乐在音色和调门上比较协调的全套打击乐器,并根据需要创作了各种打击乐的板头和部分鼓点。
平弦剧当时并无专业艺人,大都由艺友们相聚弹唱,节假日、业余时间在茶馆或家里自唱自乐,或被人请去为嫁娶、寿诞助兴,或为丧葬醒灵等等,因而活动的范围比较广泛。根据平弦艺人陈厚斋、王善青谈,过去平弦的“小点类”在演唱时经常打“八角鼓”,至今艺人们还将小点前、后的岔曲也还有称作为“京岔”的。它的主要曲目《醉打山门》中的唯一的一两句念白“我说卖酒的”,有艺人演唱时也用京白来念。《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记述“兰州鼓子”清末曾与北京的八角鼓在艺术上进行交流,也受到一些影响。而平弦中沿用岔曲的形式,和清代北京的岔曲的兴盛和流传不无关联。《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关于“岔曲”的记载:“岔曲,清代曲艺八角鼓、单弦的主要曲调,用作曲牌联套体的曲头和曲尾;同时也是可以单独演唱的短小曲艺形式,岔曲兴盛于清乾隆年间。”根据清代俗曲集《霓裳续谱》记载:“岔曲是乾隆间流行于北京的曲艺社‘档子’里的一种俗曲。平弦小点类中的“珰韵”(北京岔曲中称“荡韵”)就是有名的岔曲之一。而平弦小点中的前后岔曲头在旋律音调方面和北京的单弦的岔曲曲头也有相近之处。根据上述情况,曲艺平弦和兰州鼓子有着较密切的血缘关系,并同时在清末受到过北京八角鼓的影响,看来相传曲艺平弦于清代从内地流入青海是有一定根据的,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1961年在平弦班的基础上正式组成青海平弦实验剧团。平弦搬上舞台后,继承和发扬了平弦音乐的特点和独特的伴唱、伴奏形式,并借鉴秦腔等西北剧种的长处,将原来平弦的部分曲调,分为欢音、苦音两种唱法。同时,又从青海的“越弦”、“贤孝”等曲艺音乐和小调中吸收了部分曲调,丰富了平弦戏的音乐,又增加了打击乐器。在音乐结构上既保持了曲牌联套体的特点,又吸收了板式变化体的长处,发展了慢板、快板、导板等板式。
海平弦戏的角色行当虽有生、旦、净、丑之分,但在唱腔上并无明显的区别。表演上重文不重武,唱重于做,适于演出抒情题材的剧目,传统剧目表演程式多吸收京剧、秦腔程式,现代戏则在传统表演程式基础上,从生活中提炼接近现实的表现动作。舞台语言以西宁方言为基础,语调较为柔和,音乐旋律也较婉转、流畅、抒情。通常在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中,花旦、丑角、彩旦等的道白均用西宁方言,生行、青衣、花脸等的道白,则在西宁方言的基础上,吸收京剧、秦腔韵白的特点,并正在尝试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韵白。平弦剧在音乐方面得到了充实和发展,创建了紧拉慢唱、垛板等板式,对基它板式的唱腔和杂腔也做了进一步优秀的演员,如徐帼强(女),闺门旦兼演青衣,扮相秀丽,表演真切,塑造了陈妙常、白娘子杜丽娘等形象。张月芳(女),擅长扮演花旦及现代戏角色,生活气息浓郁,生致力传神。李义安,工小生,表演潇洒,唱腔优美,成功地塑造了柳梦梅、潘必正、陈琳等角色。
曲艺青海平弦唱腔以平调(即小工调,相当1=D)定弦,以平调本嗓歌唱。发展成戏曲后,男女同台演出,因在唱腔上还无行当分腔,所以只能采用转调的方式。又因男声唱小工感到吃力,有时降到尺字调(相当1=C),而女声则提高到六字调(相当1=F)或正宫调(相当1=G)来演唱,一般假嗓和本嗓混合使用。唱腔音乐中最有特点的是其伴唱,称为“拉梢子”。如莲花落、剪点花、太平年、凤阳歌、银钮丝、佛号、偈子、大字等均有伴唱,有些与高腔的伴唱类似。
青海平弦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地域文化。青海平弦戏的内容具有宽广的人生视野和丰厚的思想内涵,反映了青海各民族对人生活动的反思,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对人生历程的折射,对人生价值观变化的展示,留下了一份形象化的精神产品,从而丰富了青海地方戏曲文化的思想宝库。青海平弦地方戏曲创作留存了一批血肉丰满的青海民族戏曲艺术形象,挖掘了剧中人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还以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多层次地展示了青海地区丰厚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
2008年6月7日,青海省西宁市申报的“青海平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