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来源:部分来源于网络
白沙茅龙笔起源于明代,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创始人是明代理学家、诗人、书法家陈白沙先生(陈献章)。白沙茅龙笔以新会圭峰山特产的白茅为材料制作而成,具有软硬适中、吸墨性好、富于弹性、书写流畅、坚韧耐用的特点。尤因笔头没有笔锋,挥写时笔划中留有空隙,形成独有的“飞白”。
白沙茅龙笔写出来的书法生辣野趣,刚劲有力,在当时蜚声全国,影响深远,有“岭南一人”之誉。白沙先生对自己创造的茅龙笔感情甚深,尊称为“茅君”。在他的诗中有赞茅龙笔之神奇的诗句:“茅君稍用事,入手称神工”。他晚年病中不能用茅龙笔写字了,概叹曰:“长楫谢茅君,安静以待终。”
茅龙书法“独树一帜”,“一洗元代以来柔弱萎靡的书风”,然而,人们在赞赏茅龙书法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却不曾想到,茅龙笔从材料采摘到成笔全部靠人工完成。数百年来,茅龙笔的生产技艺全靠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并凭个人的长期悟性和实践探索才能掌握。随着时代的变迁,民间生产茅龙笔作坊越来越少,这一民间绝技的传承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广东新语》有“茅笔”条载:“白沙喜用茅笔,所居圭峰,其茅多生石上,色白而劲,以茅心束缚为笔,作字多朴野之致。”据传说,白沙先生在圭峰山讲学时,“山居苦无笔”。那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他坐在圭峰山玉台寺前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看书。忽见石头上一片白茅长得葱茏可爱,便伸手想折一株,却花了很大气力才折断。他细看那靠近茅根的断口,露出一束柔软而富有弹力的白毛,竟与写字的毛笔十分相似。他心中大喜,立即摘了一把白茅回家,第二天拿出来晒干,用木棰轻轻砸烂,又放在蚬灰水里浸了几个时辰,去囊后再晒干,扎成了一束做成笔。他用茅笔蘸上墨水,吸墨饱满;他写了一个“笔”字,笔划硬朗,飞白生动,还带有刚阳之气。白沙先生高兴极了,就美其名曰“茅龙笔”。此后,白沙先生用茅龙笔独创茅龙书法,闻名海内外。
70年代曾经在新会工艺厂以制作茅龙笔为生的钳叔和张瑞亨的手工大同小异,同样强调蚬灰腌草是关键一环。
茅龙笔坚韧,手感硬,使用寿命2年至20年不等。买茅龙笔的都是熟人,或者是名家,一般初学书画的都不会使用茅龙笔。茅龙笔的价格一般比毛笔贵。
钳叔、张瑞亨和其他艺人一样,都不以做茅龙笔为生。“做过茅龙笔的人都知道,卖茅龙笔很难挣钱。”钳叔等人都说,如今,做茅龙成了业余爱好,“不能靠它混饭吃。”
乐观的背后,很多艺人也提出了茅龙笔所遭遇的三个现实问题:首先,茅龙笔一直都是民间艺人制作,长期以来,茅龙笔的生产技艺全靠师徒传承,世代相传,并凭个人的长期悟性和实践、探索、体会及感觉才能掌握,没有具体的研究记载;其次,茅龙笔生产费时费工,上山采摘茅草比较辛苦,制作过程又琐碎平庸,年轻人多数不愿意学;第三,茅龙笔的制作流程长,手工效率低,成本高,五邑仅有四五个人在从事茅龙笔生产,销量很小,难以推广。
但这个似乎信手拈来的发明,并不是偶有所得的野趣,而是他文化创造的自信和自觉。这种精神在岭南血脉中的绵延,比起他留下的这种具体的笔,实在要珍贵得多。这样看来,他制笔的技艺失传也就不是那么可惜了,何况新工艺的茅龙笔已是方兴未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种“活”的文化,新会区成功获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22项,其中国家级的有新会葵艺、白沙茅龙笔和蔡李佛拳等3项,省级的有新会葵艺、白沙茅龙笔、蔡李佛拳、新会陈皮制作技艺、崖门海战流传故事、陈梦吉故事、小冈香制作技艺和新会古典家具制作技艺等8项。新会同时建立了蔡李佛洪圣始祖馆、新会葵博园、冈州画院茅龙笔博物馆、新会古典家具博览中心、陈皮村、新会高级技工学校等传承基地,定期举办活动和传承人技艺培训班,确保非遗项目得到更好传承。
2008年6月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