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来源:部分来源于网络
金星砚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属于历史名砚,誉称鲁砚之光,可与端砚相媲美。因金星砚石上有凤眼、金圈、金晕、金花浪纹、鱼子纹、眉子纹等形态万千的黄色金点而得名“金星砚”,主产地在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刘庄乡岐山东坡。
金星砚以山东临沂市费县出产的石料为材料磨制雕刻而成的。这种石料稀少珍贵,由轻微泥岩构成,内含硫化铁结晶,形成大者如核桃,小者如米粒,金光闪闪,形状各异的金星,如同颗颗宝石镶嵌在墨玉中,像夜空中熠熠生辉的繁星,被称为“金星石”。有的还形成一条曲线或彩带,如同夜空中金龙腾飞,更加珍奇。

该石细腻耐磨,温润莹洁,纹理缜密,色彩和纹理具有自然美;制成的砚着手生润,滴水不干,寒不结冰,久磨无粉,磨墨无声,发墨如油,富于光泽,涩而不损笔,即使在酷暑炎热中墨汁也不易干涸,三九严寒下也运笔自如。所以,自古以来称金星石是制砚良材。
民间相传第一方金星砚出自晋代陶渊明之手,北宋米芾《砚史》中亦有星子青石砚的记载。明代星子的石砚制作一度中衰,至清代中叶又渐中兴。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视金星砚为文记瑰宝。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在其信札中赞美金星石曰:“石墨如漆,温润如玉,金星遍布,有大如豆者,细微发墨,叩之有声,制砚上品也。”金星砚后被宋徽宗赞为“砚中之魁”。但是在旧中国,沂蒙山区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制砚工具简陋,使金星石长期得不到广泛开发利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老雕刻艺人发扬传统加工技艺,先后建立了两家专业砚厂,更新设计样式,引进先进设备,改造制砚工艺,金星砚生产得以高速发展,创作了大批形神并茂,巧夺天工,观赏实用兼备的金星作品。20世纪80至90年代,金星砚频频在全国展览、评比中获奖,产品远销日、韩、东南亚及欧美各国。90年代末,国企改制,星子县有制砚的私企和个体户近百家。
随着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和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制砚艺术不断提高,金星砚新作品与日俱增,销遍全国,远销海外,已成为馈赠亲友,开展文化交流和收藏家收藏的珍品。金星砚是沂蒙之宝,它和艺术家们的心血凝聚在一起,晶莹瑰丽的艺术之花。

金星砚从开始生产到制作完成共有开采、选料、制坯、雕刻、过细五道程序:
1、开采:选合适的开采点,开挖出质地坚硬、分层均匀的青石,寻找到含有金星(硫化铁)的青石层,开采后人力运下山。
2、选料:视材料的金星特点及石材的硬度、色泽,构思砚的种类、形状、等级。当地工匠称之为选“肉质石”。
3、制坯:坯料固定于“砚凳”,工匠半蹲半骑,手持“铲”,用“肩锅”的力量划断料坯,形成坯砚。
4、雕刻:分别借用不同的“铲”、“凿”,运用肩力、臂力、腕力等技法,雕刻成形。
5、过细:即打磨抛光。大面积部分如砚背面、侧面平整部分,将砚在大坯石(磨砚石)上水平打磨;水塘(水池)、墨圹(墨池)先用紫石粗磨,后用小块青石坯细磨;细致雕花部分用土兰靛布或青锭布擦拭,使靛色附着其上,色沉着而显光泽,即是“开光”(抛光)。

金星砚的制造工艺十分讲究,从开采石料到成品砚台道道工序精益求精。金星石本身色彩和纹理的变化就具有天然美和自然美。传统金星砚的造型与图饰因取材于当地物产、山水和人文传说而极具地域性,其风格古朴大方,简略写意,地方风貌浓郁,是中国民间艺术之瑰宝。
2006年5月20日,金星砚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