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来源:部分来源于网络
制扇技艺是江苏苏州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苏扇是苏州特产,以雅致精巧,富有艺术特色而著称,历史悠久,国外驰名。包括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三大类,统称为“苏州雅扇”。
苏州雅扇有不少名品,所谓“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作股为俗制,惟棕竹、毛竹为之,称怀袖雅物”。折扇的扇骨制作以变化丰富和精工细致闻名,打磨后的竹折扇骨匀细光洁,高雅古朴。随着历史发展,水磨骨玉折扇的造型和装潢日趋精细文雅,扇骨从“十六方”改进和发展到修长素雅的“十八方”,花色扇头有排茄、古方、燕尾、玉兰、梅花和竹节等几十余种。制扇艺人在竹骨上运用磨、漆、雕、嵌和采用浅刻、深刻等技巧,雕上花、鸟、虫、草、山水、人物、博古、仙女、钱币、钟鼎篆隶和诗词歌赋,再加上名画印章,使扇子显得更加秀美名贵。

苏扇,包括绢宫扇、折叠扇、檀香扇等,制作风雅娟秀,同称为“雅扇”。 苏州雅扇制作集造型、装裱、雕刻、镶嵌、髹漆等精湛技艺于一体,历来是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掌中宝物。在扇面上作画、题诗,是苏州文人的一大爱好。扇面画已独立成为绘画中的一个门类,或绘以鲜艳的牡丹,或绘以清逸的山水,配以相同题材的诗词,“雅扇”之名名副其实。
折叠扇,亦名“聚头扇”、“撒扇”,南方习称“折扇”。苏州折扇又称“吴扇”,其扇骨造型艺术丰富多彩,扇头造型达百种之多,主要为圆头、方头、尖头、玉兰头、竹节头等。扇工还运用磨、漆、嵌等技艺,千变万化,极尽巧思。自明代起就有精致文雅和形成多样的特色。扇骨材料以竹片为主,精工细作,达数百种之多,水磨扇骨更为上品。扇面大多用棉料宣纸裱成,有“素面”和“画面”两种。画面由名家作各种书画。素面有仿古白素面、金面等多种。

檀香扇,由摺扇演化而来,扇骨采用檀香木制成,故名檀香扇。檀香木极香,故一扇在手,香溢四座,有“扇存香在”之誉,盛暑可以却暑清心,入秋藏之筐中,有香袭衣衫、防虫防蛀之功效,保存十年八载,依然“日日花香扇底生”。
玲珑雅致的檀香扇,可称得上是扇中之王了。用一根绝细的钢丝锯条穿进一片片细薄的檀香扇木上,拉镂出数百个、上千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孔眼,然后用若干片扇骨组成精美绝伦的图案。打开扇子,清香扑鼻,画面动人。
苏州的檀香扇式样变化巧妙,以“拉花”、“烫花”、“画花”构成独特的风格。香气馥郁,艳丽动人,为中外妇女所乐用。其中特制的小型扇更成为欣赏摆设的摆设珍品。“拉花”是在扇骨上以手工拉出透空的花纹,譬如“天女散花”,拉有一万五千多只孔眼,给人以玲珑剔透、纤丽华美的感觉。“烫花”,又名“烙画”、“烫画”,不作草稿,以铁笔烙绘“西厢”、“红楼”等故事,棕褐色的图画烫在杏黄色的檀香木上,色调和谐、浑厚古雅。“画花”是用毛笔在绢制扇面上勾勒设色,画面题材广泛,色彩明快。苏州檀香扇极受海内外人士推崇。

绢宫扇,古名“纨扇”,又名“团扇”。它出现于羽扇之后、摺扇以前。西汉成帝的妃嫔班婕妤写过一首有名的《团扇歌》:“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绢宫扇纤丽秀雅,其绢面或书画、或刺绣,别出心裁;其扇柄或雕镂、或彩绘,各尽其巧;其质料或素竹、或湘妃竹、或象牙、或玳瑁,雅而不俗,古色古香,极具观赏性。

一把扇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很是复杂,从取料到成扇,期间要经过晒、煮、闷、削、锯、磨等工序,经过几十到工序精工,耗时经年,方可成就一把材质稳定、结构精巧,符合国人审美趣味的怀袖雅物。
2006年5月20日,制扇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