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酥油花

2017-09-04 16:40:14.0


图文来源:部分来源网络

 

酥油花是一种用酥油(黄油)塑形像物的特殊技艺,为"塔尔寺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绣)之一。

 

 

酥油花最早产生于西藏本教,是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贴花。按印度传统的佛教习俗,供奉佛和菩萨的贡品有六色,即花、涂香、圣水、瓦香、果品和佛灯,可当时天寒草枯没有鲜花,只好用酥油塑花献佛,由此形成艺术传统。

 

另有传说称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并将其供奉于拉萨的大昭寺,吐蕃人民用酥油做成花供献于佛前,以示崇敬之心,后各藏传佛教寺院相继使用,视为礼佛珍品,献酥油花遂成为正月祈愿大法会的重要内容。在发展过程中,酥油花的塑造方式、花色品种、内容题材和工艺技巧都不断发生着变化。

 

 

1409年,宗喀巴大师首次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时,组织制作了大型立体人物群像的酥油花供奉于佛前。此后,酥油花传入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塔尔寺,在此相沿成习。据说这位诞生于宗喀巴大师--塔尔寺所在地的大师--曾梦见荆棘变为明灯,杂草化为鲜花,明灯鲜花之间千千万万颗珍珠闪闪发光,无比辉煌壮观。他醒后组织僧众用酥油雕塑再现梦境,于十五日夜供奉于佛前。所以在50年代以前,酥油花在展出后的当夜天亮之前必须全部焚烧完,以示昙花一现的结束。

 

每年春节前几个月,酥油花艺人便将纯净的白酥油,揉以各色石质矿物染料,塑造成各种佛像、人物、花 卉、树木、飞禽、走兽,有的还组成宗教故事、人间天上生活及神话故 事等。每年正月十五日,皓月升起,华灯初放,塔尔寺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元宵酥油花灯节,人们做花、赏花,祈求吉祥平安,几百年来从未中止。

 


塔尔寺酥油花的制作,有一套完整的机构和科学程序。寺里设两个专门制作酥油花的机构,一个叫"杰宗曾扎",一个叫"贡茫曾扎",俗称"上花院"和"下花院",两个花院相互竞争。每院有艺僧二十人左右,这些艺僧一般在十五六岁入院,终身从艺。上、下两个花院分别有总监(称"掌尺")主持,决定当年酥油花的题材、构图、制作分工等事项。酥油花艺术继承藏传佛教艺术"精"、"繁"、"巧"的特点,其设计、制作自古是师徒口手相传,一般都在封闭的环境里精心制作。

 

由于两个花院在题材和制作工艺上互相保密、封锁消息,长期以来各自都形成了一定的独立流派,他们在竞争中发展,每年都以新的面貌,新的技艺展示各自的成果。现在塔尔寺酥油花制作技艺的主要传承人有扎西尼玛、罗藏龙珠、尕藏加措、加阳谢热、智华若子等。

 

 

酥油花这一宣扬佛法的纯宗教艺术,目前在塔尔寺已逐渐演变为节日艺术展品,宗教意味相对削弱,掺入了许多民间艺术的成份。酥油花的内容题材正在逐步通俗化,甚至将天安门也塑造出来。以前的单塑手法也己逐步发展成为立塑和浮塑相结合、单塑和组塑相结合、花架和盆塑相衬托的多种形式,引起越来越多中外艺术爱好者的关注。但同时,酥油花工艺的传承也面临着一些困难。1958年宗教改革后,藏区宗教活动停止,僧人被遣送出寺。至20世纪80年代恢复酥油花制作时,大部分著名艺僧已相继去世。酥油花作品极易变形,无法长期保存,这使传统技艺在传承中不容易得到固定的范本,应进一步加大对酥油花制作技艺的保护力度,使这一富于特色的民族手工艺长久存留于世间。

 

2006年5月20日,塔尔寺酥油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