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

2017-08-30 11:22:35.0


图文来源:部分来源于网络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传统声腔剧种之一,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鄂州,黄冈、荆州、咸宁、荆门,宜昌、黄石,随州十地市五十余区县。是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

 

根据艺人师承关系推算,黄孝花鼓戏的历史可追溯到1850年以前。清道光三十年(1850)叶调元所著《汉口竹枝词》卷五中即有“俗人偏自爱风情,浪语油腔最喜听;土荡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的描述。文中所提到的花鼓戏即为黄孝花鼓。

 

 


楚剧是由鄂东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的语言、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剧种。其形成初期,只在农村元宵节玩灯时演唱,故又俗称“灯戏”,后来逐渐出现农闲时演出的麦黄班和常年演出的四季班。

 

最早的戏班是光绪年间黄陂的艾九爹和黄陂横店张面糊筹组的两个戏班。当时的唱腔只有哦呵腔、悲腔、四平以及思儿、探亲家等小调。一个戏班七八个人,常演剧目也不多。光绪二十六年(1900),原在农村演出的戏班开始进入汉口附近的沙口、水口两镇,在茶园清唱,两年之后(1902年)首先进入汉口德租界的清正茶园,开创了楚剧进入城市演出的历史。辛亥革命后,戏园开始在租界内出现。最先演唱黄孝花鼓戏的租界戏园有《四海升平楼》、《共和升平楼》、《玉壶春》等,座位均有千人以上。最受欢迎的演员有小宝宝(花旦,后改名江秋屏)、小官宝(旦角,后改名李百川)和小双红(花旦兼小生)。常演剧目为《蔡鸣凤辞店》、《张德和辞店》、《胡彦昌辞店》和《云楼会》、《花楼会》、《东楼会》、《西楼会》等。

 


 


黄孝花鼓戏由农村步入城市演出是其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为适应城市观众观赏要求,黄孝花鼓戏广泛吸收移植本地其他剧种的剧目来充实自己;从演单边戏、小戏、折戏,转为演出故事连贯、情节曲折、有头有尾的本戏和连台本戏,如《合同记》、《卖花记》、《打龙袍》、《蝴蝶杯》等。1923年,汉剧盲琴师严少臣将原先的人声帮腔改为胡琴伴奏,获得成功。此举对打锣腔系剧种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对其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此后二十余年里,黄孝花鼓戏的演出逐渐扩大到邻近武汉的一些县城,并逐步取代了各地原先流行的花鼓戏剧种。

 

1922年,楚剧逐渐接受京、汉剧及文明戏的影响,演员和音乐工作者开始了分工,唱腔上创造了打腔]和[起腔]等腔调,剧目也开始变单出戏为本戏,并采用一些京剧、汉剧的道具。1927年前后,楚剧整理和创作了《思凡》、《赶斋》、《赖婚》、《汲水》、《董永卖身》、《张朝忠》、《小清官》、《乌金记》等六十多个剧目,《葛麻》是解放后享誉全国的楚剧剧目。编演了《虎将军》、《中原突围》等。

 


 

1923年,在陶古鹏、章炳炎、沈云陔等知名演员的努力下,黄孝花鼓由人声帮腔改为胡琴伴奏,获得成功,对打锣腔系剧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一二十年中,黄孝花鼓流行地区迅速扩大,以武汉、黄陂、孝感、黄冈等为中心扩大到鄂城、大冶、红安、麻城、云梦、应山、大悟、天门、沔阳等地,成为湖北的代表性剧种之一。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黄孝花鼓以“楚剧进化社”为名加入湖北剧学总会,正式定名为“楚剧”,并应聘进入由共产党员李之龙领导的血花世界演出,获得了在租界外公开演出的合法地位,并在李之龙、陶古鹏、王若愚等帮助和推动下,在提高演员素质、剧目质量及开展社会活动、团结艺人、艺术改革等方面作出了成绩。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楚剧界参加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郭沫若、田汉等领导下,开展劳军、宣传、献金等义务演出活动。武汉沦陷后,由王若愚等带领,沈云陔等骨干演员参加的问艺二队辗转抵达重庆,转演重庆、沪县、内江等地,既宣传了楚剧,也对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所借鉴。抗日战争胜利返汉前,郭沫若赠送沈云陔条幅,以“铜琶铁板胜干戈”赞语肯定了问艺二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贡献。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楚剧在李之龙等人的帮助下,开办了楚剧演员训练班,整理、改编并演出了《尼姑思凡》、《汲水》、《费公智自杀》、《南归》、《父之回家》等剧目。1927年国共分裂后,楚剧被赶回租界演出。六十九个楚剧剧目和五家楚剧戏园遭查禁,七十二名楚剧演员也被逮捕,楚剧发展一度陷入困境。抗日战争爆发后,楚剧艺人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组成多个抗敌流动宣传队奔赴大后方演出。演出的剧目有《岳飞的母亲》、《杀宫》、《新天河配》等。同时,一部分楚剧艺人参加了活跃于鄂豫皖边区的新四军第五师楚剧队,他们编演了《法场风波》、《赶杀记》、《反共害民记》、《长沙沦陷记》、《白玉明回家》等一批剧目,对团结、教育、鼓舞抗战军民、瓦解敌人起了积极作用。

 

楚剧贴近生活,紧跟时代,表现手段丰富多样,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充分显示了鄂东一带地方文化的特色。楚剧面临着剧团锐减、人员老化、经济困难、后继乏人、观众萎缩等诸多困难,对珍贵资料与老一辈艺人技艺的抢救也因缺乏资金而难以开展,迫切需要有关方面加以关心扶持。

 

2006年5月20日,楚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