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整理网络资料
“锦灰堆”,或许很多人看到这个名字,都心存疑惑:这是什么东西?为何叫做锦灰堆?“锦灰堆”也称“八破”“吉破”“集破”“集珍”“什锦屏”等,它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门独特的绘画艺术,透露着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之外的残缺之美,并且还蕴含着一股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怀旧情结。

关于这种独特艺术的缘起,一种说法是,元初画家钱选在酒后一时兴起,将桌上的残羹剩菜,如螯钤、虾尾、鸡尾、鸡翎、蚌壳、笋箨、莲房等,描绘成图,并题之曰“锦灰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锦灰堆”起源于明代,最初呈现在鼻烟壶上,后来在瓷器和玉器中也有出现,清末达到巅峰。

这种艺术,起初是画家对剩余笔墨的利用,内容多体现为书房内的各种杂物,如扇面、书信、旧书页、字画、拓片等,看似无序,实则透着一种错落的趣味和状态,但其描绘手法写实,对绘者的绘画技能要求很高。从字面上看,“锦”代表美好或美丽,“灰”表示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或经烧制后形成的产品。如字面所示,“锦灰堆”就是一些美好的东西残破后堆在一起。

“锦灰堆”通常以熟宣入画,绘制物品需呈现出古旧面貌,或破损,或似火烧,或似虫蛀。其形式除挂轴外,也可绘在扇面上,或雕于器物之上。如各种残破扇面上的花鸟、山水、人物等,以及碑拓、青铜器拓片、书籍、信札,字体涵盖了草、隶、篆、楷等各种字体以及印刷体,还有各种落款、印章。或正面,或反面,或折角,在漫不经心中却能感受到精致的优雅,非常耐人寻味。

描绘残破之物在中国通常被认为是不吉利,而自19世纪列强入侵后,许多文物古建被毁。面对各种废墟和断垣残壁,人们的思想与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对“往昔”的视觉感受也和审美交织在一起,在这些建筑废墟中,可以散步、放松、缅怀、沉思,“废墟”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体和心灵的自由场所,甚至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可以呈现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跨度。

“锦灰堆”呈现出来的视觉美学效果是独特的,它所表现出的美并不是“完美”,而是艺术上的“废墟”之美。只是,这些纸上的“废墟”涵盖的范围更多地指向了文人书房之中的古玩字画,强调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独特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