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扇:龚扇

2017-06-23 10:05:31.0

图文来源:整理网络资料


扇子,自古有之。

但是,扇子从一开始并不是扇凉的,而是仪仗性的,是用来彰显身份地位的。

著名的《步辇图》中,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时端坐于六名宫女所抬的步辇上,身后的数名宫女便是专用来持扇、掌华盖的,以此显示大唐皇帝的尊贵身份。



我们在也古装里见惯了各种扇子:团扇,有之;折扇,有之。



今天来看看生活中轻易见不到的扇子——龚扇。


工艺

龚扇的奇绝之处在于,它的扇面既不是金丝银线绣上去的,也不是水墨丹青画上去,而是用精选的竹丝编织而成,是的,你没听错,就是竹丝,用竹子劈成的丝。

龚扇选取当地山坡上的优质黄竹,须于每年秋分、白露后不久砍取,然后加工成1毫米的竹丝泡在水里备用。

选取色泽好且无斑纹的竹,刨去青皮,劈成篾条,细剖细磨至透明的程度,大概0.1毫米厚度,只有头发的八分之一厚。



编织一把中档龚扇一般需要800-900根这样的竹丝,编织时一把扇上要排列编织数百根极其纤细的经丝、纬丝,在编织者的挑、压之下,花纹就出来了。



任何花纹都是在编织者的不停地破、挑之下形成的,图案越讲究,需要破、挑的次数就越细致,一根不足毫米竹丝可以分成二分之一到八分之一不等,扇中人物的面部和手部的特征都是这样精心编制而成。



由于工艺复杂,即使一把中档扇面,编织下来也需要40天。

龚扇还有一种妙处:正面对光看,扇面现白色,花鸟忽隐忽现于朦胧之中;向左侧视,花纹闪青色,树叶现白色;向右侧视,花纹现白色,树叶闪青色,令人叹为观止。


传承

龚扇由自贡龚氏一家世代相传制作,故称“龚扇”。

它的的出现要追溯到十九世纪末的龚爵五。龚爵五是清末盐场的挑煤工人,每天把煤从煤厂挑到盐场,所得仅能糊口。有一年夏天,满头大汗的龚爵五在盐场看见一个从乐山来的商人手里拿着一把非常漂亮的竹扇,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这么漂亮的扇子,心里羡慕不已,于是就琢磨着自己编扇。

这一琢磨,竟编出了后来被誉为中华第一扇的“龚扇”。



上辈人只能编织山水图案,龚玉文对龚扇的最大贡献是编织仕女人物,扇面中仕女的衣带造型准确,眉目传情,双手逼真,显示出精妙的编制技巧和艺术素养。

正是这种不断求索的匠人精神,使龚扇不但得以传承,还推陈出新。如今的龚扇不仅可以编织仕女人物,可以双面编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