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纸:西藏古老文明的见证

2017-05-03 10:14:55.0

图文来源:整理网络资料


藏纸产生于公元7世纪中叶,是西藏特有的文化产品。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造纸术后,藏汉两族的工匠们在当地没有中原造纸所使用的竹、稻、鱼网等原料的情况下,不断学习和研究,就地取材,最终生产出了独具西藏地方特色的藏纸。藏纸具有防腐、防蛀、防潮、柔韧性强、墨汁不易渗透等特点。布达拉宫、大昭寺、萨迦寺等处收藏的各类经典所用纸张大都是藏纸,直到上世纪50年代,藏纸还在西藏广泛使用。千年来,它默默地记录着西藏的历史,见证了西藏的文明进程。



过去,西藏有五大藏纸,生产曾遍布西藏,然而,目前还在生产的,唯剩尼木雪拉村。尼木藏尼纸作为中国造纸技术的分支,具有独特的技术特色。据现存资料考证,尼木县藏尼纸产生于公元7世纪40年代,随着社会对纸品需求量的增加,尤其是佛经印刷用纸量大增,刺激了西藏纸业的发展,藏尼纸业得到了一定的传播。由于藏尼纸具有久经岁月不遭虫蛀、无酸性、质地坚韧、耐折叠、耐磨、耐腐蚀等特点,所以僧人特别喜欢用它来抄写经文。



它的制作原料是当地的一种叫狼毒草的有毒性的野草,藏语叫“日加”(狼毒花色彩艳丽,主要出现在草原或草场上,为标志植物,它的出现意味着草场的退化)。造纸时主要是使用它的根部,所以采摘时对环境有所影响,采后需要5—10年才可以重新生长。



作为“尼木三绝”之一,尼木藏纸制作共有六道工艺,全由手工完成,基本采用家庭式世家传承生产,要长期操作才可学会,而且制作都是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全凭经验操作。尼木县人民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加大对制作藏尼纸技术的保护力度。



过去,藏纸主要用于制作经书卷册、政府文札、档案卷宗和日常书写,用藏纸印制的经典古籍,保存千年仍完好无损。如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藏纸带来无限商机,以藏纸为原料的皮纸绘画、雨伞、太阳帽、礼品包装袋等工艺品热销西藏各个旅游景点,让游客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