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布:机织声里延续传统的经纬

2017-04-19 17:41:46.0

图文来源:整理网络资料



夏布织造技艺历史久远,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据传,南北朝时期,万载乡农蔺思源,发现富有韧性的草本植物苎麻,并将它的表皮剥下,用以编制帷帐,效果很好。此后,万载地区汉族劳动人民逐渐改进绩麻之法,采用纯洁的苎麻纤维织造夏布。



夏布织造在万载流传十分广泛,影响非常深远,据史志记载:明代,全县约的农户从事兼营夏布生产,县城经营夏布的商号上百家;清代,本县有多家作坊从事夏布生产。



万载夏布有本色、漂白、染色、印花等多种,其纱质细软、边缩平整,编织均匀,色泽清秀,不皱折、不变形,易洗涤,凉爽清汗,唐时被列为贡品。其生产过程主要有苎麻处理、绩纱、织布三个部分,共有多道工序,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年版《万载县志》记载,万载夏布有两大特色,为它埠所不及:“一、苎麻质量坚刚,外地浣麻多用漂粉与酸水等,我县山间多清泉,浣濯便利,天然制造,无俟药品参加其间,自然化刚为柔,表现雅洁之色。二、成布之后,它处用硫磺烟薰,以求一时之美色,我县对此作法则历来严禁,故愈服则色愈出。”



20世纪30年代,万载夏布多次参加江西省及省际特产联合展览会,均受到好评。其以“柔软润滑,平如水镜,轻如罗绡”而誉满全国,远销海外,并被称为江西三大特产之一。



汉代称荣昌夏布为“蜀布”,唐宋发展为“斑布”“筒布”,主要用作贡品。清代康熙后期才形成商品生产,以后远销省外,甚至朝鲜、日本和南洋等地,因而成为重庆荣昌有名的传统特产。



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夏布织造技艺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颜坤吉

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黄仕惠  李俭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