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国寺梵乐

2017-03-24 09:00:38.0


大相国寺位于河南开封市的闹市中心,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原名建国寺。隶属于佛教密宗,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北宋时期为皇家寺院,寺内设置僧纲司,管辖全国的佛教事务,因此,四海高僧经常云集于此。



开封物产丰富,交通便利,魏、梁、晋、汉、周、金及北宋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因而,大相国寺梵乐的乐曲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融汇了宫廷音乐、寺庙音乐、民间音乐之精华。演奏曲目十分丰富,分声乐和器乐两种,曲目有200个,至今仍残存《大相国寺手抄秘谱》、《师旷六律》等乐谱,在全国乃至世界佛教音乐中是最为独特的一枝。其声乐曲中的“倡”以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语言为内容,由通常的梵语三十二个音节构成,尤为宝贵。而器乐曲则以传统佛乐及中州地域音乐为主,演奏规范,编制严密。

大相国寺不仅香火鼎盛,更因一枝独秀传承至今的梵乐名满天下。



大相国寺梵乐,是指河南大相国寺内的乐僧演奏的佛教音乐,佛乐又称梵乐,不仅是佛教弘扬教法和赞颂佛菩萨等美好事物的一种独具宗教特色的声乐,也是佛事活动中必不可缺的内容,存在于佛典仪规之中。大相国寺梵乐从寺院开山便有记载,至唐天宝年间,寺院已出现完整的乐队,至唐大历年间,寺院已将佛乐演奏定为制度。

北宋时期作为中国最大的皇家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梵乐之盛登峰造极。每逢大型庆典,均邀请800人著名乐僧协同演奏,合奏规模宏大,演奏气势恢宏,堪称天下无双。金秋时节,秋菊怒放,浑厚铿锵的相国霜钟和着抑扬顿挫的梵乐,声声入耳扣人心弦,远播八方,成为当时盛事。



最早记录大相国寺梵乐的是宋朝梅尧臣的《宛陵集》。“刘原甫观相国寺净士院吴道子画,杨惠之塑像,又乐僧鼓琴,闽僧写真,予解其诧。”吴道子和杨惠之是唐代著名艺术家,他们曾在大相国寺作画塑像,描绘寺僧演奏情景。到了宋代,大相国寺成了文人墨客聚会听琴的场所,苏东坡、王安石等都在此留下足迹。《东京梦华录》卷六详细记载了正月十六名流骚客夜游大相国寺、赏梵乐的情景。在开封繁塔及铁塔壁砖上,均可看到雕刻的佛教弟子演奏佛乐的乐手。挖掘、整理、继承大相国寺梵乐,对于完善中华音乐宝库十分重要。

大相国寺梵乐主要在六种情形下演奏。一是日常佛事,一般只有唱念咏赞等声乐曲。逢初一、十五进香献乐,则比日常增加乐器以示隆重。二是佛教盛大节日如释迦牟尼圣诞等。寺院住持均向各个寺院发出邀请,数百名乐僧心怀虔诚集中在一起演奏梵乐,笙管齐鸣,钟鼓震天,从清晨到日暮绵延几日余音绕梁。三是为历代皇帝祝寿献乐。四是民间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中秋等普天同庆,梵乐欢快热烈。五是法会时的演奏。六是做水陆道场时演奏。



大相国寺演奏乐器包括法器和乐器。用于念经时的发声器为法器,如振金铎、木鱼、钟鼓等;用于单独演奏、也可诵经时伴奏的称为乐器。

作为中国唯一的皇家寺院,大相国寺有着辉煌的历史,梵乐也曾名噪一时。但在上世纪30年代后期,佛乐经了一次浩劫,曾辉煌一千多年的大相国寺也未逃过这一劫,几乎是佛毁僧散,梵乐也随之流落民间,几近失传。70多年后,大相国寺梵乐重见天日。时至今日,大相国寺仍保存着大量较完整的古乐谱,在汉族传统音乐方面禀赋一种广泛的代表性,经发掘整理诠释106首梵乐,汲取了汉族民乐和宫廷音乐的精华,传承创新相结合,结合现代乐器演奏技巧,让空静舒缓梵乐重现辉煌,具有鲜明的艺术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突出体现了中国佛教以“世界和平,生命和谐”为主旨的文化价值。

2008年6月,大相国寺梵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