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泥人刘”传承人:一把竹刀把泥巴捏活了

2017-02-08 09:15:17.0

图文来源:部分源于网络


荷柴归来的老妪、拉胡琴的艺人、卖糖葫芦的老汉……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都出自“泥人刘”的巧手。

凭借这门技艺,他成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传承人 但如何传承下去,却让他费尽心思。

一把竹刀、一块木板,几把嵩山黄泥,不到20分钟时间,一个表情呆萌、惟妙惟肖的小姑娘,就出现在刘永占的手中。

嵩山“泥人刘”的传承人刘永占,凭借自己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将泥塑作品做成了活灵活现的民俗风景画。

有荷柴归来的老妪、拉胡琴的艺人、卖力吆喝的卖糖葫芦的老汉、光着身子大哭的孩童……大襟袄、棉裤、粗腰带、老布鞋,一切都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像极了刘永占给人的感觉。

55岁的刘永占如今一个人生活,一台摇头扇、一个电磁炉是家中仅有的电器。客厅里有的只是那些让他挚爱的泥塑作品,“我不孤独,每天对着这些泥人儿,我心里可美了。”



一把竹刀,一块镇尺改造的木板,拿起,放下,再拿起,再放下……不停地在手中轮换使用。经过团、捏、挤、拉、揉、刮、刻、贴,一团不起眼的泥巴,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不到20分钟,一个扎着羊角辫的俏皮小姑娘便出现了。

这件惟妙惟肖的作品,赢得在场所有人的称赞,可刘永占似乎并不看好,“以前穷,把一些好的作品都卖了,这没以前的好。”刘永占语气中带着些许遗憾,“那时候想着还能再做,不知道珍惜,放现在,我不舍得卖啊!”

虽然现在日子紧巴,但刘永占已经不再随便卖他的泥塑,即便有人多次央求,他也要考虑许久。“一个山西人跟我求了好多次,他承诺会像我一样爱它,我才给他的。”如果买家不能承诺好好对待他的泥塑,刘永占宁肯不卖,而即使答应了他的要求,卖之前,刘永占还会要求对方把承诺、姓名、电话留下来才行。

见过刘永占作品的人都知道,“泥人刘”的泥塑胜在表情,“绝了!”是人们看到他制作的泥塑时,经常发出的感叹。

“捏泥人前你得研究,不是说捏都捏出来了,得有感觉。”刘永占拿起一个鼓着肚子、咧着嘴大笑的泥娃娃,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说,“你看,就像他,花了几(个)月才捏好的。”

为了捏出这个娃娃,刘永占没少在街边和村里逛,看见谁家小孩儿在玩儿,他就蹲在一边看,看表情、看动作,有时盯得时间久了,还会闹出误会,“不是被人当成疯子,就是当成拐孩儿的了。”

心里有了娃娃的模样,但当真正上手捏时,却总找不到感觉,直到一天半夜,刘永占突然来了灵感,立马起床将这个现在人见人爱的泥娃娃捏了出来。

“感觉这东西说不来,但要想捏出好的作品,必须先研究透了才行。”也正因此,有朋友想请刘永占捏个人像,却收到一个奇怪的要求,“得让我观察一段时间。”

在刘永占的枕头旁边,摆放着一本《隋唐英雄传》,每晚睡前都要看一下,目的是研究人物,为捏出更好的泥塑做准备。

对于捏泥塑,刘永占的家人是不支持的,“认为挣不来啥钱,也没啥出息。”刘永占非但不放弃,反倒更加投入,“都觉得不好,那我就把它(泥塑)做好,给他们看看。”

如今,刘永占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泥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