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画--贴在墙上的春节不见了

2017-02-03 09:56:42.0

图文来源:部分源于网络


它始于唐宋,盛于明清。

文革期间,它被当做封建牛鬼蛇神的“四旧”,惨遭洗劫。

如今,它活在家庭作坊中,靠着子承父业的方式,艰难生存。

——记凤翔县南小里村年画世家


邰立平,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小里村人,是邰家年画第二十代传人。他从六岁起就跟随爷爷学习填色,九岁开始在父亲邰怡的传授下系统地学习家传年画工艺。当时的南小里村上,每逢年关,都可以看到家家户户贴着年画,辞旧迎新,寄托着对新年的憧憬和希望,而这其中邰家的年画往往是销量最好的。

然而,文革期间,邰立平家被抄了十七次,上千块年画版毁于一旦。



1979年,邰立平开始了木版年画的复制工作。在当时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邰立平曾贷款买了二十块梨木版,日夜加班刻版。但凡有机会看到邰家的“老版”,邰立平就想尽办法恢复它。最初复制下来的三十来套版子,便是在王友政和王宁宇的帮助下,在陕西省群众艺术馆复制的。

曾经为了省钱,邰立平常拉着架子车去二十多里远的凤翔往回拉梨木料。“一根木头约六米长,六百多斤重,车都压没气了,回家整个人连动都不想动了。”邰立平回忆到。1980到1986年期间,邰立平整整划了六年的版。他差不多每天晚上都睡三四个小时,一天有二十个小时在干活,除此之外,他还要做一些挖掘和宣传工作,就这样刻了一百七十套版,共一千多块。

九十年代后,木版年画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展出机会,近几年也走出国门,受到国际友人的称赞。邰立平的儿子邰高阳也放弃了本身待遇优渥的工作,和他的爱人投入到传承木版年画的事业中……

但在邰立平老人的心中仍忘不了那些还没有被恢复的邰家老版子。同时他也担忧着孩子未来的生存,因为过去十个月,除国家每年给予的一万元资金外,靠独资经营年画他们只入账了一千元。

谈到木版年画未来的发展,邰立平环顾充满年画的房子,告诉记者:“孩子们现在既然要做了,就放手让他们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