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来源:部分源于网络
丝绸,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从一片桑叶,一个蚕茧,再到一缕丝线,一幅绸缎,走过了数千年的光阴。细密的丝线,经纬纵横,把大自然的宝贵馈赠和祖先的伟大智慧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络绎不绝,代代相传。丝绸以其特有的细腻、光滑的质感和优秀的实用性,为中国的物质文明增添了绚丽的光彩,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向往。可以说,丝绸的性格,正是中国人的性格:温润、细腻、热情、浪漫、勤劳、智慧……通过丝绸之路,我们不但把丝绸传播给了全世界,也把丝绸身上所承载的中国性格,展示给了全世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家蚕养殖和掌握丝织技艺的国家。中国古代关于丝绸起源的记载很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黄帝元妃嫘祖始创种桑养蚕之术和马头娘的传说。现今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蚕神崇拜的习俗。考古发现最早的桑蚕实证是1926年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500年)出土的半个蚕茧。
商周时期,统治者十分重视桑蚕业的发展,视桑蚕生产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行业,纺织技术快速提高。至晚在战国时期,提花织机出现以后,丝绸的品种逐渐丰富,其中锦的出现代表了当时丝绸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锦、罗、绮、轻纱等丝织品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到了隋唐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有了明显提高。纬锦的大量出现标志着织锦技术的跨越性发展,对后世提花织物的影响也极其深刻。宋元时期,形成了从栽桑、养蚕至牵经、络纬、上机织造的整套技术体系。
在明代,从事栽桑、养蚕和缫丝的艺人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革新突破,织造工艺更为完备。清代丝织品在明代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至19世纪中叶,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绣,其中声誉最高的是京绣、粤绣、苏绣、蜀绣和湘绣,后四种有“四大名绣”之称。20世纪,随着一批新式丝绸企业的兴建和近代丝绸教育的兴起,以及丝织技术的引用和应用,中国丝织物品种得到极大的丰富、发展。自21世纪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与丝绸相关的77个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批坚守传统丝绸行业、掌握核心技艺的艺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人们开始更多地从文化的角度重新认识丝绸。

织造:织造是指将经线和纬线进行交织从而形成丝织品的工艺过程。织造工艺的差异体现在织造产品的不同形态中。我国古代丝织品的分类,一般以工艺上的生织或熟织、织品的花或素、经纬线的粗细或多寡等为依据。古代的大部分丝织品种流传至今,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造丝和合纤丝等人造纤维也应用到丝绸生产中。为规范和统一我国的丝织品品种,1965年国家纺织工业部制定的《丝织品分类定名及编号》将其分为十四大类:纺、绫、缎、绉、绡、绢、绒、绸、纱、罗、锦、绨、葛、呢。
印染:印染是对丝织品进行染色、印花、整理等,使其具有一定色彩、花纹、光泽度。中国古代丝织品的着色原料主要以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为主。染色技术主要分为涂染和浸染。印花按工艺来分,主要有直接印花和防染印花。其中防染印花工艺又称为缬。染缬分为夹缬(板防)、绞缬(扎结防)、蜡缬(蜡防)、灰缬(碱防)4类。
刺绣: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装饰方法,指在加工好的织物上,按设计要求运针引线使绣迹形成图案的技艺。中国古代刺绣种类极其丰富,技法变化极多,除四大名绣外,按照地域可分为杭绣、鲁绣等地方绣种,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绣种。刺绣技艺分为针法和绣法两个层次,针法是运针的基本方法,也是线条组织的形式。绣法是有选择地组合运用各种针法形成的刺绣方法,还包括选择相应的轮廓、丝理、配色以及线条的粗细、虚实等,这些因素的不同搭配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