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县的纸扎艺术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自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凤凰地域初始建县〔渭阳县〕就有纸扎艺人问世,技艺精湛,流传广泛。此后凭老艺人们一代代口述下传,沿袭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据《凤凰县志》中记载:"清末至民国初期,县城有数十家纸扎铺子,散在大街、虹桥、东正街、十字街等处,纸扎工艺的主要原料是竹片、篾丝、木棍,扎成各种人物、动物、花草虫鱼、用具等形象,糊以皮纸,施加彩绘,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纸扎制作工艺复杂,一共有14道工序,每道工序均存在前后的因果关系,按部就班,环环相扣。在纸扎诸多工序中,形状篾的制作和扎制骨架是工序中的关键和难点。一个小小的纸扎亦可承载劳动人民的智慧勤劳。最终在2006年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凤凰纸扎工艺过去自立门派,以前南门外的向哑子,标营的侯应龙能制作各种纸鸢、飞鹰、蝴蝶、虾、蟹、蟆蛤、美人、戏曲人物物, 工艺精湛。正街的滕老叫、十字街的刘棒吾、聂方俊等都是纸扎的高手。这里我们重点介绍聂方俊。人称他为“聂胡子”,凤凰著名纸扎民间艺人。纸扎技艺是聂家祖传家业,到聂方俊已经第三代。他跟着自己聂伯谋学就一身纸扎本领,最拿手的技艺是扎蓝狮子头和龙头。
在旧时代里,有“同行是冤家”的旧习惯传统,大家相互保守技术秘密,老死不相往来。
自文革以后,聂方俊突兀出山,秘密地将凤凰纸扎工艺进行了归纳总结,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富于文化艺术魅力的“聂氏纸扎工艺”。
凤凰传统纸扎工艺经过加工整理归纳为:龙灯水族系列、狮子走兽系列、人物神像系列、虫草花鸟系列、纸绢凤筝系列、宫灯彩灯系列、娃娃面具系列等七种。
现年他七十有五,开始授徒传人。老人虽年逾古稀,依旧耳聪目明、睿智过人。他选择传人的标准是:有文化、有悟性、人细心、坐得住。他认为:有文化方可开拓进取,有悟性才会有灵感,学艺快,有美的感受。细心才能出精品,只有坐得住,像参禅一样,剔除杂念,学艺才能进心。
聂方俊学识渊博,技艺高超。曾在95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所著《浅谈拓展凤凰纸扎工艺品市场》多篇论文,在全国工艺美术委员会民间工艺年会上宣读。可以说,聂方俊对凤凰纸扎工艺的发扬拓展已达到了最高境界,也使凤凰纸扎成为湖南省湘西地区一张特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