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茶如其名,因成品之后的外观呈出黑色而得名。黑茶的制造工艺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接下来,我们将纵论湖南黑茶两千年历史。
汉代
在汉朝时,张良在湖南安化渠江修筑道路时,曾采用上好的黑毛茶,制作出薄薄的茶片,人称“张良薄片”,也因其地名而称之为“渠江薄片”。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笥(sì)”竹简,这种竹制容器中所盛放的黑色颗粒物,正是西汉时期的“渠江薄片”。它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早的黑茶。
唐宋
唐宋时期,文化发达,经贸昌盛。在唐文宗太和年间,与塞外进行的茶马交易日益兴旺。起初运往塞外售卖的茶叶是绿茶,但因当时条件落后,运送时间长达两三个月,使得茶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由绿色转变为黑色,于是产生出最早的黑茶。
后来,人们贩售黑茶,在初制或精制过程中,增加一道渥堆工序,使得黑茶类产品普遍能够长期保存,从而得以在气候差异较大的环境下保持原有品质和口感,于是广受欢迎。
宋朝时,政府实行“榷(què)茶制”:商人先向国家纳税,国家开出税票,商人持票,方能进行茶叶的收购和贩卖。与此同时,政府还在湖南设立了“博易场”,进行柴米布帛等物品的交易,而黑茶也时常在此售卖。
明清
明朝时期,茶叶由官府统一经营销售,几乎垄断了茶叶行业。1595年,正式确立为“官茶”,设立“茶司”,协调茶道通运事宜。《明史•食货志》中,详述了当时茶马贸易的具体情形,曾记载道:“以商茶低伪,征悉黑茶。”这也是“黑茶”二字在史书上的最早记录。
在清朝,产茶区域由湖南安化向四周扩散。为了运送方便,用棕丝、粽叶与竹篾,将黑茶包装成花卷状,称为“花卷茶”;又因每卷净重一千两,也称为“千两茶”。自此,黑茶行业迎来鼎盛时期,商号达30余家。仅安化县最盛时期,产销达两万引之多。清嘉庆年间,年产高达7.2-8万担,主销山西、陕西、宁夏、内蒙、河北及哈察尔、绥远一带。对外贸易也日处繁盛,越来越多的茶叶被送往内、外蒙古及俄国。湖南黑茶走向海外,风靡一时。
当今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1月8日,国家质监总局将“安化黑茶”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湖南黑茶以其的醇美的口感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并且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途上,湖南黑茶已经意气风发,准备着踏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