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11-09 16:05:17.0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它们既体现在很多有形文化遗产层面,同时也蕴含在千姿百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官方定义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即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非遗”的内容主要有五大类,它们是:1、口头传统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5、实践和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截止至2013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族传统节日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国务院先后在2006、2008、2011和2014年,颁布了以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民俗等十项内容为主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也制定了“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汇聚了三湘四水的湖南,不仅有如安化千两茶和茯砖茶制作技艺、凤凰纸扎、长沙花鼓戏等60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也有像岳阳扇制作技艺、湘西苗族服饰、梅山武术等152项省级非遗项目。

    安化千两茶和茯砖茶是安化黑茶的其中两种,安化黑茶这种传统工艺奇珍,现在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它却一度近乎绝迹。这警醒我们: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至关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

    “非遗”具有世代相承的特点,使得其认定标准要求该文化表现形式的传承,需历经父子(家庭)、师徒、学堂等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谱系清楚、明确。

    不同文化经历了几代人的传承,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使得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

    “非遗”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非遗的传承者是人,或是隐居深山的耄耋老者,或是闲居闹市的青春少年,他们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和超强的创造思维,将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代代相传。这些传承者,将非遗演绎成一场以人为核心的、汇聚了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流变传奇。非遗也自然成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

结语

    浩如烟海的文化,可歌可泣的文明,不仅需要传承者的努力,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守护。

    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于2011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

    保护非遗,功在眼下,在每个人身上;利在千秋,在后世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