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元号弓箭:六材既聚 巧者和之

2017-05-11 09:28:47.0


图文来源:整理网络资料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是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承袭了中国双曲反弯复合弓的优良传统,弓的主体内胎为竹,外贴牛角,内贴牛筋,两端安装木质弓肖。弓的制作分成弓的“白活”和装饰的“画活”两个环节。弓弦一般有牛皮和棉线两种,聚元号多采用棉线制作。制箭步骤主要包括调杆、打皮、刮杆、安装箭头和尾羽等。

弓箭制作的精确程序和许多关键流程完全依仗工匠的精湛技艺和经验,以眼为尺,以手为度,很少有具体数据可以参考。制作一把弓需要利用上百件专用工具对二十多种天然材料进行纯手工加工,通过200多道工序,历时三四个月,才能制成一张中国传统弓箭。




聚元号是清朝皇家专设的兵工厂,其弓箭铺原来位于北京东四附近的弓箭大院。1957年聚元号被改造后迁至北京第一体育用品厂,成为现在朝阳区的区属单位,位于现在的国际贸易大厦附近。1998年,聚元号第九代传人杨文通在朝阳区的团结湖居民区内设铺,重兴旧业。

聚元号到今天已流传了近300年,历经十代传人。在聚元号弓箭铺中,保存着一张由第十代传人杨福喜在文革中保护下来的古弓,弓上有"道光三年毅甫制"的款印,弓上另有铭文解释,说这把弓是为聚元号100周年庆典而特制的。据此推断,聚元号的初创年代应在1720年至1721年间。




弓箭的起源很早,这与先民的狩猎活动有关。早期的弓箭很难留存,由于弓体、箭干是以竹、木制成,极易腐烂,所以在新石器时代和夏代遗址的发掘中,还一直没有获得过完整的标本。而石镞、骨镞和青铜镞则易留存,考古中也多有发现。从镞的形制和材料上可以看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夏商到春秋,弓箭一直在不断改进。

在历代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到春秋时期形成了有关弓箭制造的详细记录,见之于《考工记》,文中给予明确规定,用以指导精良的弓箭生产。《考工记·弓人》指出,制弓所需干、角、筋、胶、丝、漆六种材料,“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将六材合制成弓,短时间内不可奏功,不同的工序需选不同的季节,以保证弓的质量。“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古代制成一张良弓,至少需二至三年才成。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已历经300多年。清朝时期,聚元号弓箭铺位于北京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原弓箭大院内。这一时期的弓箭大院属于皇家特设的兵工场(皇家作坊),那里的弓箭铺均属皇家专有,从业者大多为皇亲,并以满族为主,其产品均上交兵部、礼部、户部等,不得外卖。当时,聚元号做的弓以供应皇宫为主,定期由宫中按弓箭大院的人数发放钱粮。清末,弓箭作为兵器已被洋枪洋炮取代。清朝国库空虚,这些皇家弓箭工场沦为民间作坊。这时执掌聚元号的是第七代店主王氏(同行称其为小王)。小王夫妇因吸食毒品而无心经营弓箭铺,最终山穷水尽,只好将其祖业变卖给杨家。

民国时,弓箭大院里,只剩“聚元”、“天元”、“广生”、“隆生”、“全顺斋”、“天顺成”和“德纪兴”7家。由于弓箭制作工艺繁杂,要求又高,到现在只剩下杨福喜一个传人了。




聚元号的弓箭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的典型代表,它的生产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序和要求极高。这些生产技艺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它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虽然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弓箭的制作工艺,但古文非常精练,如果没有实物,很难印证。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重现了弓箭真实的操作过程,具有重大的工艺价值。




聚元号是清末北京东四大街"弓箭大院"十七家弓箭铺中惟一幸存者。它完整地保存了传统弓箭制作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细腻的工序和精湛的技术,浓缩了中国传统弓箭发展轨迹和弓箭文化。这些技艺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的杰出代表,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它是中国传统弓箭发展轨迹和相关文化的缩影,它所制作的弓箭除了作为兵器和娱乐、收藏品外,更有着任何现代技术仿制的弓弩或其他类似工具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