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就发明了活字印刷,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是一种印刷方法,使用可以移动的金属或胶泥字块,用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复使用的印刷版。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北宋庆历间(1041-1048)中国的毕昇(?-约1051)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J.谷登堡活字印书早约400年。
毕升于1051年(宋仁宗皇右三年)逝世,与其妻李妙音合葬于今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睡狮山之阳。1052年(宋仁宗皇右四年)二月初七日,其子毕嘉、毕文、毕成、毕荣,其孙文显、文斌、文忠为之立碑。毕升创造发明的胶泥活字,是中国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是对中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伟大贡献。
活字印刷术看似简单,但发明创造并非易事,且不说把雕版印刷改成活字印刷须独具匠心,仅就实际操作技术,如造字、排版等问题而言,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这项重要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社会主流的印刷方式依旧为传统的雕版印刷。虽然毕升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中国的木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技术之一,浙江瑞安保持了这门技术,那里依然使用这种技术编印谱牒。男性经过训练完成汉字的刻划,经过刻字、捡字、排字等程序后进行印刷。这需要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古汉语语法。女性承担裁纸和装订的工作,直到完成宗谱的印刷。活字书页拆解之后可以反复使用。
春夏秋冬,工匠们带着一套套的木活字和印刷工具,行走在地方社群中,从一个祠堂到另一个祠堂。他们用手工完成谱牒的印制。谱牒的印制完成之后有专门的仪式,印刷工匠将其放置好,锁在箱子中以便保存。木活字印刷术完全是通过家传口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然而,这项技术所需要的精深训练、产生收入之低、当代计算机打印技术的普及,以及对印制宗谱的兴趣日益减少,都使得掌握这门技术的工匠人数迅速减少。目前,掌握了全套技术的五十岁以上的师傅仅有十一。若再不受到保护,这项传统行业技艺不久将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