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丨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2017-12-22 10:09:01.0


自从入冬开始,气温骤降了好几次,终于就要到冬至了。二十四节气里面,最热闹的恐怕非冬至莫属了。


一说起冬至,想到的不仅仅是愈发寒冷的气温,更是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以及家人朋友的陪伴。


冬至虽然在二十四节气歌里排倒数,但它却是二十四节气中名副其实的“大哥”,因为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是最早被制定出的。话说在距今3000多年左右的西周,周公用土圭测得“天下之中”即洛阳所处。而周公通过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便是冬至,也是当时的新年伊始。


说到这儿您或许会问了,新年的开始不是春节吗,怎么是冬至呢?这是因为在汉武帝之前,国家采用的历法始终都是周历,而自汉武帝开始则是沿用夏历,周历的正月便是夏历的十一月。



因此,就像《汉书》中所讲:“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由周到汉,以冬至日为岁首一直不变,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古人过冬至节就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在此期间要祭祖,然后彼此贺冬。“其夜,家奉神佛前并主人卧室燃灯达旦,主家宅光明,攒火围炉,合家共坐,以助阳气”,这种仪式感与守岁倒是颇为相似。


而后,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正月和冬至才有了区分,也是自此才开始专门过“冬至节”,从而相沿至今。也正是因为如此,古时候人们对冬至的重视度不亚于今天的春节,真的是“冬至大如年。”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东京梦华录》中也有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


城门要关闭,商旅歇业,停息战事,禁止喧闹,冬至这一日算是这一年中最清宁的长夜了。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结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冬至之后,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缩成一团在土里过冬。



二候麋角解


麋和鹿相似而不同种,鹿是山兽属阳,麋是喜爱水泽的阴兽,夏至时鹿感受阳气渐退而解角,麋则是在冬至时感受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


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深埋于地底之水泉,由阳气引发,依然可以流动并且温热,未完全结冻。



民谚里有句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吃饺子的民俗我们都知道是源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冬至那天张仲景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便医治好了人们的冻疮。后人便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饺子”或“扁食”。


瑟瑟寒冬,又怎么能没有酒呢?


自冬至开始便进入了“数九”天。古人便在冬至之后,招集朋友,轮番聚饮,称为消寒会。文人雅士每逢“九”日都有不同规模的雅聚,其与会人数必取“明九”与“暗九”(如十八、二十七等)之数。文人们坐炉旁吟诗作画,以为娱乐。饮酒时,亦必以“九”或与“九”相关之事物为酒令。最后则以九盘九碗或“花九件”的便席为餐。此亦当年一大乐事。


方浚颐《梦园丛说》:“又有花局,四时送花,以供王公贵人之玩赏。冬则唐花尤盛。每当毡帘窣地,兽炭炽炉,暖室如春,浓香四溢,招三五良朋,作‘消寒会’。煮卫河银鱼,烧膳房鹿尾,佐以涌金楼之佳酿,南烹北炙,杂然前陈,战拇飞花,觥筹交错,致足乐也。”



古人云: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在卦象里面,冬至对应的是复卦(第一爻为阳,其余为阴)。冬至阴寒最盛,一阳复生,大地回春之时将至,虽只有一阳,但它是新生的,满是欣欣向荣的生生之势。


由此,不禁想到杜甫的《小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没有了以往的孤痛凄伤,而是难得的有了些许闲适安逸,就像极了复卦中的那一阳爻,在萧凉中还留存着明媚和希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