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宋·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秋日暂别,立冬便意味着冬天真的来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有:“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辛勤一年的收获已在秋季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匿起来准备冬眠。
这便是《黄帝内经》所写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收藏,归避寒冷。正如诗中所云:“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四野修堤防旱涝,万家晒物备收藏。”
按照时令来说,初冬已入,但按气候学来讲,真正的入冬还要推迟20天左右。此时的北方,已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南方,这段时间,一些果树会开二次花,呈现出好似春三月的暖和天气,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阳春”。
立冬三候
一候水始冰。冰寒于水,所以是水与冻的结合,冬寒水结,是为伏阴。孟冬始冰,仲冬冰壮,季冬冰盛。
二侯地始冻。冰壮曰“冻”,地冻为凝结,“霭霭野浮阳,晖晖水披冻。”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再五日雉入大水为蜃,与“雀入大水为蛤”相对应,蜃是大蛤,古人认为,海市蜃楼便是蜃吐气而成。

中国节气的农耕风俗,最主要的载体之一就是食俗。我们都知道冬至的时候要吃饺子,否则长辈们就说会冻掉耳朵。殊不知北方的有些地区,立冬也要吃饺子。冬至是数九的开始,饺子能带给寒冬一丝温暖,但立冬更多的是顺从之意。
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是“交子之时”,谐音“饺子”,所以这时吃饺子便是“顺从天意”。而且,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虽然多地习俗不同,但“补冬”的寓意却是相差不多的,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便会吃一些鸡鸭鱼肉了。
既要顺应天意,自然少不了帝王的身影。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汉魏时期,立冬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
在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此外满族还有烧香的习俗。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汉八旗的祭祀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烧荤香”5-7天,在操办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
随着侵骨的寒意,又迎来一轮荣枯。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天色烟灰,树木凋零,冬天的寒鸟栖于枯枝,寒禽无食、衰草无水,一派萧瑟。
所幸,虽百草荒芜,但松菊尚在。
这是对秋的留恋,更是寒日中的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