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中,气啸而凝,露结为霜。
霜降,是全年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秋尽百草枯,霜落蝶飞舞,翠减红并消,雁影亦无踪。
值此之际,北方傍晚的温度开始骤降,空气中的水蒸气便会凝结成细小的冰针,或凝于花草,或凝于地面。运气好的话,或许还能看到六角形的霜花,晶莹剔透,宛如精灵,煞是好看,而这也是初冬即将来临的讯号。
“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即使大葱这样耐寒的作物在北方也不能再生长了。但在南方,霜降却是一个万物成熟的季节,收割晚稻、杂交稻;种麦子、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翻整耕地,正所谓“满地秸秆拔个尽,来年少生虫和病。”

虽说此时早晚的寒意渐浓,但依旧尚未入冬,且白日里的光景也是美不胜收。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如火的枫叶倒是不分彼此。古诗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后的枫树、黄栌树,漫山遍野,赤如流火,如若待到夕晖晚照时,层林尽染,映照得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
枫叶与梅花,有一点倒是很相像。它们都长于俗世之外,傲霜斗雪,惊艳一时,甚至那清冽的风骨,也只怕唯有梅花才能成为世间之最。可即便如此,“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尚有白雪为知音相伴,或许并非像世间传言的那般冷艳清绝。而深秋的枫林,才是历尽沧桑后的遗世独立,它耐得住寂寞,夕阳映照下满山的光华,便是它的笃定和内敛。
霜降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丨 豺狼捕猎,初获祭天,以示回报,此为兽之道义,更为人之道义。

二候草木黄落 丨 风卷残叶,雁留影无踪,凋零的季节到了。

三候蜇虫咸俯 丨 蛰虫开始冬眠,大自然变得寂静。

除了枫叶,这深秋还能以这火红的颜色给人些许温暖的,非柿子莫属了。在民间有着“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的说法,这与“冬至吃饺子不会冻掉耳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事实上霜降吃柿子在历史上也是有典故的。
相传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家中贫寒,时常四处讨饭。有一年霜降时节,饥寒交迫的朱元璋走到一个小村庄时,发现村边长着一棵柿子树,上面结满了红彤彤的柿子。见状,朱元璋使出浑身力气爬到树上,吃了一顿柿子大餐,这才得以存活下来。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再次路过这个小村庄时,发现那棵柿子树还在,上面依然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朱元璋感慨当年正是这棵柿子树才使自己免于成为饿殍。于是他脱下自己的红色战袍,又亲自爬了上去,郑重其事地把战袍披在柿子树上,并封它为“凌霜侯”,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去。自此,霜降吃柿子的习俗也就在民间流传开了。其实细细想来,这“凌霜侯”又未尝不是朱元璋封给那时的自己的呢?

在清代以前,霜降日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风俗。在这一天,各地教场演武厅会举行隆重的收兵仪式。古时候,每年立春为开兵之日,霜降是收兵之期,所以霜降前夕,驻守各地的武官都要全副武装,举行收兵仪式,以期祓除不祥,天下太平。
北方的深秋,已渐渐出现了早霜,秋风所过之处,或是满山坡被吹红的树叶,或是一望无垠黄了的原野,纯粹而又狷狂,肃杀却不失华美。有时也会惦念南方的深秋,常有人说南方何来四季?唯有夏冬两季罢了。而我倒更愿意享受南方慵懒而含蓄的秋,像极了一只在枯树底下沐浴着下午三点半的阳光,眯眼小憩的猫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