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儒学遇见艺术学,原来它们才是“天生一对”

2017-05-24 16:55:23.0

图文来源:新民网

原文标题:《当儒学遇见艺术学,原来它们才是“天生一对”》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孔子给出了儒学与艺术关系最早的解答。儒学与艺术,一个是精神向导,一个是文化创造,当两者邂逅相遇,一场知识与心灵的交流碰撞在所难免。5月20日上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和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主办、山东书城协办的《儒学与艺术学论丛》新书发布暨读者见面会在山东书城举办。《儒学与艺术学论丛》总主编、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张积强携众作者以及特别嘉宾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傅合远教授和周纪文教授,在向读者介绍丛书的同时,在现场纵论儒学与艺术的关系和影响。



“作为艺术工作者,这可能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走进书城和读者见面的活动,这套丛书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学各方面的比较研究”,张积强主编介绍道。据了解,《儒学与艺术学论丛》立足于艺术整体和艺术本体视角,重点梳理和探讨儒家的艺术观及儒学对艺术的各方面影响,包括《儒学与艺术》《儒学与音乐》《儒学与戏剧》《儒学与曲艺》《儒学与舞蹈》五个专题。“我们的参与者平均年龄都在35岁左右,全书共计100余万字,花费近3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是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为传承中华文化所尽的绵薄之力。”



事实上,从儒学创始期的孔子、孟子、荀子到宋明理学的朱熹,一直到近现代的新儒学大师,都通过多种形式论及艺术,从中可以窥见儒学与艺术的关系不同寻常。“与其他四本著作从艺术门类上探讨儒学的影响不同,《儒学与艺术》这本书最大的不同是从宏观的艺术理论的层面梳理儒家的艺术观,涉及到儒家的艺术功能观,艺术创作观、艺术审美观,”在作者赵艳喜看来,在儒学熏陶下的艺术功能不仅强调“兴”“怨”“游于义”对于安顿心灵、修身养性等个人存在的作用,而且对艺术于社会教化、辅助政治的功用非常重视。



“音乐是道德与艺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儒学对传统音乐的影响非常明显,传统音乐承载着陶冶情操的功用,无论是曲式还是旋律都要讲究和谐稳定,即便是现代艺术也很常见”,《儒学与音乐》的作者安啸梅认为,音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创作主体、本体特色、传播、继承建构等诸多方面无不受到儒学的深刻影响。儒学与音乐相辅相成,彼此互动,共同构建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



舞蹈融合了音乐、诗歌、戏剧、绘画、杂记等多种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而儒家文化以“礼仁”为核心,旨在构建一种和谐秩序和维持心理平衡,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舞文化。“舞蹈是门不说话的艺术,但却是最适合表达思想和抒情的形式,它能营造出儒家思想里静雅美的意境,譬如说舞蹈中的‘兰’,更多的是代表一种君子气质,希望通过兰传达出更多的儒家思想内涵。”《儒学与舞蹈》的作者邱晓晨说道。



“儒学与曲艺一个高居庙堂之上,一个植根乡野之中;一个是中国文化之正统,一个是草根艺术之典型。两者表面上看来像两条平行的线,没有交点,但事实上却紧密相连,”《儒学与曲艺》的作者徐华云认为,曲艺作为中国文学艺术的一个门类,其演变经历、创作主体、作品内容、艺术手段等深深打上了儒家的烙印。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儒家文化对中国戏剧的影响亦是广泛而深远的。“忠、孝、节、义”等儒学思想通过形象化的戏剧得以更广阔和更生动的传播、渗透到时代生活的各个角落。



特邀嘉宾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美学家、书法家傅合远先生在点评中充分肯定了《儒学与艺术学论丛》的选题意义和写作价值,“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对儒学和艺术学分别进行独立研究的成果颇多,但关于儒学与艺术交叉的系统研究却仍很薄弱。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选择儒学与艺术学的跨学科研究不仅敏锐地抓住了学科研究的薄弱点,呼应了时代需要,而且写作过程中强力整合各方面力量,尊重科研规律,三年磨一剑,体现了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当仁不让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风格。”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周纪文女士也指出《儒学与艺术学论丛》的出版意义重大,成果喜人。“《儒学与艺术学论丛》五册书资料翔实,不尚空言,体现了学术的严谨性,延续了传统文史学科的优良学风,希望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继续把握研究方向,明确研究目的,丰富研究内容,多出学术精品扩大社会影响力。”

 

原文链接:http://health.xinmin.cn/jkzx/2017/05/21/31043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