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三代文化,是以黄帝文化为基础而建立的,尤是东周时期的诸子百家争奇斗艳,儒、墨、道、法几家则是百家中颇有影响的代表,对后世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儒家学派由春秋末至圣先师孔子创立,他开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教学相长,培养了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其弟子们也代代传承、延续孔子的学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战国中期的孟子,战国末年的荀子,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北宋时的张载和二程兄弟,南宋时期的朱熹和陆九渊,明代中叶的王阳明,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

孔子教学图。
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国家治理实践的等方面,儒学与黄帝确是有所联系的:
其一,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初创,儒学是中华文明的反思总结、凝练升华;黄帝造文字、舟车等,是中华文明的开始,儒学提倡学习、克己修养,并推己及人,人文化成,文化育人,治国平天下,是中华文明自觉的开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儒学是传承和创新黄帝文化的理论结晶。
其二,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共祖,而儒家强调祖先崇拜,两者间有祖先产生繁衍后代、而后代发扬光大祖风的历史联系,也有杰出历史人物和杰出历史人物被崇拜、缅怀的联系。从汉代开始,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祖,成为人们的共识。秦二世元年,刘邦为沛公,祠黄帝。汉武帝时多次祠黄帝,曾经率兵十余万,祭黄帝冢。儒学是为民族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黄帝及黄帝文化则成为联系和凝聚各民族人民的重要精神纽带,都是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国家和文化共同体的积极力量。
其三,黄帝被认为是治理天下取得显著成效的首位天子,而儒家追求治国平天下,也对理想的君主期盼甚殷,黄帝和儒学还有治国理政的实践活动和治国理政经验总结的关系。晋皇甫谧《帝王世系》载,黄帝治国,“百官以序,万民以察,神而化之,使民不倦。”黄帝被看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治国平天下的天子,儒学则主张通过修身、齐家而治国平天下,两者发生历史交集,在思想上有内在必然性。

“黄帝诞生”画像。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黄帝被改造,从战国中期的黄老学派开始。黄老学派融合道、儒、法诸家,主张无为而治,在齐国稷下学宫开始兴盛,到汉初占统治地位,对文景之治的出现起了积极作用,代表作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黄帝四经》,《庄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的有些篇章,也反映了黄老的思想。黄老学者假托黄帝,将黄帝改造为无为而治的君主。
汉代以孝治天下,武帝时更将儒学提升为占统治地位的学问。黄帝文化被纳入儒学系统,成为汉帝国独尊儒术、进行礼制建设的重要资源。汉人主要采取了两大改造措施:

汉武帝画像。
首先,利用黄帝文化,建设汉帝国中央集权的国家礼仪制度。对黄帝进行民族国家的祖先崇拜,崇拜礼仪也上升为国家行为。这种民族国家祖先崇拜,和儒家倡导的大一统思想一起,为维护和巩固汉帝国的统治,促进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
其次,将黄帝改造为儒家认可的仁义天子。纬书《龙鱼河图》:“黄帝仁义,不能禁蚩尤。”《河图•挺辅佐》:“黄帝修德立义,天下乃治。”黄帝成为儒家眼中的仁义天子。东汉《白虎通》是儒学占统治地位的法典化著作,它解释黄帝说:“黄帝,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常存,故称黄帝。”黄帝成为掌握了天人合一的中和之道的圣人。王充《论衡•订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黄帝制礼,以时驱之,立大桃木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以御凶魅,有形故以食虎。”在王充看来,黄帝还是“制礼”驱鬼的历史人物。
可见,从汉代开始,黄帝文化加入儒学系统,儒学汲取黄帝文化因素,使黄帝与儒学呈现为相辅相成、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格局。从祖先崇拜,发展到中华民族共祖崇拜,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形成,国格形成,国家大一统形势的形成和发展,这些重大历史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儒学和黄帝文化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