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国学为什么这么有市场?

2016-12-13 09:12:01.0

来源:搜狐教育网


今年8月到11月,一批报道对国内的读经运动进行了反思:济南少年郑惟生、柯小刚等人,十年间背诵了几十万字的儒家经典,却不具备正常的视野和能力,最终选择回归学校教育。9月,《人民日报》刊登言论《如此读经为何只能造就庸才》批判读经。10月30日,在浙江苍南举办的第三届南方阅读论坛上,学者们再次声讨读经,斥其为“伪国学”,带动人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伪国学为什么这么有市场?

本届南方阅读论坛的主办单位有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温州民办教育研究院、半书房文化空间,承办单位为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论坛分为“致敬母语”行走叙事、“爱上经典”课堂研讨、“书与远方”课程研讨和“现代蒙学”价值研讨4个部分。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会长黄先炳,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钱锋等大咖围绕“母语”这个主题,进行了教学、研讨甚至辩论。在压轴环节,“现代蒙学”被提了出来,黄晓丹、王丽和王尚文等人辨析了文学、国学、蒙学等概念,让与会者们在这个价值混乱、意义缺失的时代,厘清了伪国学肆虐的源流,找准了汉语阅读教学的方向。

“大师”都是何方神圣?



80后学者、南开大学中国古典文学博士、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黄晓丹回忆,自己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时,曾经和一些“无业游民”混在一起。“这些人中间有练瑜伽的、有吹尺八的、有弹古琴的,还有研究怎样才能得道成仙的。”但是过了一两年,他们都找到了“工作”——成了某个国学馆的馆主,成了炙手可热的国学“大师”。

“这时候整个社会都开始崇尚国学了,男士们戴起了手串,玩起了茶道,女士们练起了瑜伽,穿上了旗袍。我觉得作为一种个人兴趣,当然很好,可是这些跟国学有什么关系呢?”黄晓丹的言下之意是:这些人其实就是我们身旁的普通人,并没有多少深厚的国学功底,与真正的国学大师如王国维等有天壤之别,只是趁着国学流行这股大势摇身变成“大师”,赚个盆满钵满罢了。

小朋友们“被国学”了

黄晓丹剖析现状:“在这样一个国学流行的时代里,大人们玩得很开心,小朋友就比较惨了。有些小朋友在体制内的学校呆着不舒服,大人们就把他们送去私塾里面读经。而一些体制内的学校在讲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的时候,也往往不知道怎么办,所以也在学校里面进行读经的教育。”

近10年来,除了补习文化课的培训机构增长势头迅猛,还有另一类所谓的私塾,宣称只要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先把儒家经典啃下来,日后渐渐能够理解,似乎这就是国学的“正确打开方式”,从而误导了一部分家长,让自己的孩子从小走上了读经的道路。而一些正规学校也不甘落后,趁校园文化建设之际,大兴复古尊孔之风,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培养,曲解了儒家文化的真正含义。

在批判伪国学的道路上,黄晓丹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一些人打电话或发邮件责备她。她说:“在这些电话和来信中间,我读到了这样的一些故事,它们都在说:我的孩子失控了,我通过让孩子读《弟子规》,重新获得了对孩子的控制权。甚至还有更荒谬的故事:《弟子规》可以治网瘾,《孝经》可以治妇科病,《女诫》可以改善婆媳关系……”


伪国学许诺了什么?



黄晓丹认为,伪国学代表了现代人对传统社会的想象:“因为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是变化无常的,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我们在20岁的时候担心找不到工作,在30岁的时候担心买不起房子,在40岁的时候担心配偶出轨,在50岁的时候担心自己的身体会垮台……因此会觉得,家庭、婚姻、职业都不能为我提供保障,于是处于一种弥漫性的焦虑中。人们最本能的呼喊就是:让我回到过去,回到那个父亲还像父亲,孩子还像孩子,猪肉还有猪肉味,青菜还有青菜味的那个传统社会。现实生活中缺少什么,我们就幻想到传统中去拥有什么。”

于是很多家长把自己的确定感寄托在孩子身上:“在听到孩子背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时才会热泪盈眶。”黄晓丹解释:“《弟子规》向那些孩子不听话的家长作出了一个许诺,许诺他们能够留住自己的孩子。这就像很多时候瑜伽许诺人们可以留住青春,手串许诺人们可以留住运气,而茶道和琴棋书画许诺你可以比别人更有吸引力一样。”

焦虑其实并不能缓解

黄晓丹指出:“教育本身是一种政治。在不民主的教育结构下,相对于管理者而言,教师是没有权利的;相对于教师和家长而言,学生是没有权利的。”

她发现有很多教师和家长其实是这样想的:“好,我们知道《弟子规》不是经典,但我们宁愿相信它是。”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这样的权力关系中,权力者要制定一个有利于自己的规则,于是《弟子规》就被强行经典化了。这种教育的唯一价值,就在于缓解教师和家长的焦虑”。

黄晓丹声明:首先,伪国学中母慈子孝、夜不闭户的传统社会是一个乌托邦。作为一个“读中文系的人”,她能够在古代典籍中发现,即使“在古代,也有坏爸爸和坏孩子,也有人肉包子和假药”,甚至不少让现代人觉得耸人听闻的事情,“比如稍微提了一下对政府的意见,就被大卸八块”。因此,“读古代的文学,会让人对于过去带有一种消极的态度”。

接着,她提醒父母们:“孩子总是会长大,孩子也总是会离开你的。在他们的青春岁月中,他们会遇到的大部分事情是《弟子规》的1080个字没有提到的,它们包括校园暴力、性的欲望、毒品的诱惑、自杀的危机……”她提到有一本书,书名就叫《孩子与恶》(河合隼雄著)。

为何要提倡“现代蒙学”?

两天的论坛在最后关头请出了一位顶级大咖——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语文教育家王尚文。王教授今年78岁高龄,对语文教育仍保持着紧贴时代的关注与热情。他自曝前一天得了重感冒,但发起言来照旧中气十足,自嘲是用了“洪荒之力”。

王尚文强烈赞同论坛提出的“现代蒙学”概念,并将它的重要性提到“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我们的国家民族,也为了世界文明的前途”的高度。

“‘蒙学’顾名思义是启蒙之学,小时候学的可以用一生,也就是打精神底子。”接着,他向全场教师指明,传统蒙学与现代蒙学有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儿童观不同。

王尚文分析道:“传统蒙学不把儿童当人,而是把他们当成‘子弟’,儿童是家族的附属品,也是成年人的附属品。儿童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不具有思想、感情、观点,不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是胡闹的、乱来的、浅薄的顽童。而现代蒙学继承了中外教育家‘发现儿童’的观点,把儿童当成人,信任儿童,尊重儿童,觉得儿童特别天真可爱,特别富有诗意,特别富有人性。他们甚至觉得,儿童在很多方面都要比成年人高明,要厉害,要正义。比如在安徒生童话里,成年人明明都知道皇帝没有穿衣裳,但他们不但不说,反而尽说奉承话,最后揭露真相的是一个小孩子。因此,儿童也是我们成年人的老师,我们在培育和引导儿童的同时,也会受到他们的积极影响。


东西方蒙学差异在哪?



在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语文教育专家王丽女士的眼里,现代蒙学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就是儿童阅读教学,以中外文学经典为阅读材料,目标有二:一是培养对母语的审美感知,二是建构对世界的认知坐标。这与王尚文的“不读经而读经典”如出一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中文版导论中写道:“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神经系统’,是一个民族传统与期望的最好表达。”王丽暗示,现代蒙学不能丢弃传统蒙学的精华,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千字文》和宋朝的《千家诗》,即台湾学者所说的“千千”。“是流传了1400多年,今天依然有生命力的母语教材,在世界教育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王丽高度评价了1000个汉字编成四言诗,却只有一字重复的《千家诗》,并称学习这样的经典可以“奠定文化中国人的根基”。

最近,王丽抽空对西方阅读教育进行了一番梳理,归纳出3个特点:一是培养基本的价值观,二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三是培养现代公民素质。

那么,中国和西方的儿童阅读教学差异到底在哪里?

最重要的差异是阅读量的差异。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小学,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五教师下发一张阅读记录表,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加以严格和系统的评估。纽约州规定,小学生每年必须读25本书。到四年级的时候,小学生开始阅读中篇小说。“这些都不是课外阅读,而是进入课程的阅读。美国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一课就有六七页,而我们一课大概不会超过3页。”王丽感叹。

与经典建立真实的连接

“当时我有个同学非常不爱学习,她做的唯一一件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就是在宿舍里抄诗词。”黄晓丹又讲起了大学时代的趣事。“她当时有一个男朋友,姓柳,就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名潇潇,就是‘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那个潇潇。女同学在苏州读书,男朋友在南京读书,他们一个月只能见一次面。当这个女同学特别想念男朋友的时候,她就逃课呆在宿舍里面,面前放一本宋词选,把里面所有与‘柳’和‘潇潇’有关的诗词,都抄下来寄给她的男朋友。她当时的思念就在抄写过程中得到了满足。他们就这样度过了非常长的两地分居的生活。”

黄晓丹给听众科普了文学经典的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帮助现代人应对同一性危机(埃里克森所说的无法“发现自己”),“现代人不受出生时的国籍、性别、阶层的束缚,在一生中时时刻刻都要回答‘我是谁’”。

在阅读了抗战史之后,黄晓丹发现:“我们不是处于历史上唯一一个焦虑的时代,我们也不是唯一的留在黑暗的隧道中的人。在黑暗隧道的深处,有很多人留下了火种。”她说的“火种”就是指文学经典。“阅读这些经典,和经典建立真实的连接,就可以思考‘我是谁’,就能为即将出现的危险做好准备。阅读经典也让我们明白自己的体验,因为这些体验是属于整个人类群体的。”

黄晓丹告诉大家在阅读经典时要警惕“潜移默化”,这是伪国学存在的方式:“经典是可以潜移默化的,可是潜移默化未必就是好的。它允许别人的价值观直接成为你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和理性思辨是两种对应的学习策略,在潜移默化时,你并不是自己价值观的主人。”她极言当今这个时代可选择的图书之多:“一个小学图书馆的藏书量要超过古代的一个国家图书馆。”所以,我们要用理性来选择经典,“正如我们用理性在自助餐厅里选择食物,不让红烧肉潜移默化地变成你的脂肪”。同样地,运用理性选择,最终可以让经典成为我们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国网崇学向善频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