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四千七百年:湘茶历史简述

2016-11-09 16:12:46.0

    湖南是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湖南种植茶叶的历史少说也有四千七百年。湘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此,我们将对湘茶的历史进行简单介绍。

神农氏时代

    中国人喝茶,始于神农之时;湘茶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神农。据《神农本草》传说,神农曾在湖湘大地巡游,教授人民农耕的技术,为了辨别哪些植物可以吃、哪些植物可以药用,他尝遍百草,因此“日遇七十二毒”,中毒后,他就通过喝茶来解毒。

    湖南今天的炎陵县,据传说是神农所葬之地。此地原名为茶陵县,由此可见神农与湘茶的渊源。

汉朝

    在汉朝时,张良曾采用湖南安化产的黑毛茶,制作出称为“渠江薄片”的茶片;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盛放黑色颗粒物的竹制容器,而其中的颗粒物,正是西汉时的“渠江薄片”。它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早的湖南黑茶。

    并且,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幅《敬茶仕女图》,描绘了敬奉茶盏的侍女,表明了汉朝时湖南饮茶之风的盛行。

唐代

    唐代是茶文化颇为兴盛的时代。在唐朝,“茶圣”陆羽撰有《茶经》一书,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

    唐朝湖南的茶文化同样兴盛。茶树庇荫栽培法、炒青绿茶工艺,均首先在湖南得以创造;唐代茶马互市兴起,大量湖南所产的茶销往边塞之外。唐太宗时,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带去的礼品之中,就有湖南所产的㴩湖茶。唐德宗派遣使节前往吐蕃,就有烹制饮用湖南㴩湖茶的记载。

    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至今湖南常德一带做司马时,曾写有《西山兰若试茶歌》一诗:

西山兰若试茶歌

[唐]刘禹锡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长沙市望城县丁字镇石渚湖附近,有一座长沙铜官窑的遗址,在唐至五代时期,曾用作烧制茶器。1988年1月13日,长沙铜官窑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茶成为日常生活的必备品,“不可一日无也”。宋熙宗时,湖南安化设置官办茶场,种植茶叶,并将之进贡朝廷。据安化县志记载,宋朝之时,山涯水畔处处都是茶林。

明清

    明朝时,由官府统一经营销售茶叶,并将湖南所产的茶叶由安化运往西北。明末以来,湘茶逐步取代了汉中茶和四川茶,成为茶马互市的主要商品,并被定为“官茶”。

    清代咸丰年间,中西互市颇为频繁,一批茶商群体应运而生。湖南茶商以双峰茶商为代表,享誉全国。湖南的产茶区域,由安化向四周扩散。为了运送方便,用棕丝、粽叶与竹篾,将黑茶包装成花卷状,称为“花卷茶”;又因每卷净重一千两,也称为“千两茶”。自此,湖南黑茶行业达到鼎盛时期,商号达30余家。仅安化县最盛时期,产销达两万引之多。

当今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1月8日,国家质监总局将“安化黑茶”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

    湖南湘茶不仅以其的醇美的口感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并且正在意气风发地踏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