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是什么?是千百年历经几代、几十代人世代相传,最终沿袭下来的思想文化和行为制度。在如今这个强调创新的时代,传统是否已经沦为了保守和落后的代名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呢?
无论是与否,传统的音乐文化确实因各种原因而落寞了。正在流行的传统音乐是五花八门、以时尚为主导的,而真正的传统文化正在被消解甚至被异化。这种伪传统带着“与时俱进”的标签,正在混淆视听。

韩立民教授接受中国网崇学向善频道采访
“伪传统”音乐与“与时俱进”的传统音乐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传统”二字。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韩立民教授多年间学习西方的美声唱法,近些年却热衷于传统非遗音乐文化的研究。韩立民教授告诉我们传统音乐文化正面临着一种艰难的处境,很多地方戏曲都有它独特的历史,经过长期的积累才有如此多的经典剧目和表现形式,然而现在几乎都没有了。什么叫没有了?就是没有人会唱了,没有演出了,也没有观众了;还有很多中华本民族的乐器,也不再有人会弹奏了,也没有人再愿意去学。
这便是文化消亡的不可逆。与手艺不同,手工技艺失传了,后世或许还有机会从遗留的藏品中窥其端倪,将其技艺再度复兴;而文化艺术,尤其是音乐的表现形式,大多都是师徒传承,由师父口传心授,靠徒弟的感悟来领会其中的精髓。尽管音乐的传承方式中也不乏有减字谱或者工尺谱等形式,但这种只有音高而没有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的记录对于音乐的传承,其功用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当传唱和演奏的人逐渐逝去时,这些音乐与其背后的文化也将随之消散。
就在韩立民教授目睹传统音乐一步步消亡的同时,他又发现了一个现象。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教师,他观察着校园中的一代代学子,他忽然间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懂自己的学生:“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从不缺课,都是抢琴房;而现在的琴房是空的,根本没有人练琴,泡图书馆的人也是寥寥无几。在现在的学生身上很少能看到吃苦耐劳、朴实上进的精神,他们的言行习惯和思想认识与过去已是大相径庭,取而代之的是手机文化和追星精神。”

韩立民教授所研究的乐器:双清,八角型弹拨乐器
韩立民教授在观察中发现,传统音乐文化的消亡和当代学子的“异变”之间必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这种关联就是文化。是文化的缺失,才会让现在的年轻人各个以名利为先,而忽略了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音乐是我的本行,但是我要通过音乐传达什么呢?”这是韩立民教授一直以来在思考的问题。在看清现代与传统的矛盾之后,他明白,即使自己学习并教授的是西方的美声音乐,但是他要通过音乐去传达的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哪怕仅仅是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的文化。于是他从家乡承德的传统音乐开始研究,包括非遗音乐文化,他想知道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影响究竟是什么?
以韩立民教授研究的承德避暑山庄宫廷乐为例。古时无论祭天地社稷、朝会、庆典、贺仪、大飨、宴游、接见外国使臣等,必伴之以歌舞音乐,是宫廷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避暑山庄宫廷音乐其演奏风格既庄严盛大,又典雅端庄。在华夏汉民族的音乐传统上,又汲取满族等各少数民族的音乐精华于其中,最终形成了现在这独具一格的宫廷乐。而这也正体现了传统音乐与民族音乐的区别,吸收了多民族特点的音乐形式属于传统音乐而非民族音乐,因为这并不明确属于某一个民族,传统音乐的概念要大于民族音乐。
无论哪个朝代的宫廷乐,都有它独特的魅力,但这宫廷乐中的乐文化却始终不变。这宫廷乐的乐文化相比于民间音乐来讲,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一个“礼”字。宫廷乐的乐队编制是极其严格的,《春秋公羊传》谓:“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规定,不可随意僭越,这就是礼数,而这也是民间音乐所不具备的。

韩立民教授
也正是因为宫廷乐的表演形式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早在周朝的时候就已有了宫廷乐师的机构。古代乐师的文学修养和思想修养都是极高的,因此他们一方面既要担当维持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责,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君主享乐的需要,并掌控着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大司乐是乐师中的最高官职,总管音乐行政、乐制、各种典礼音乐的制定和实施、贵族的音乐教育、乐工的训练和管理等等,由此可见乐师的重要性。唐代的雷海青,是唐玄宗最为欣赏的乐师之一,被任命为掌管宫廷歌舞的伶官和梨园的教官。在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攻入长安,命梨园弟子奏曲作乐,言有泪者当斩。雷海青忍捺不住,当面将琵琶砸得粉碎,然后面西放声大哭。安禄山被雷海青激怒,便下令将其在试马殿前肢解示众。这是一名乐师忠于国家,不畏生死的爱国精神。乐师一职类似于如今的音乐家,却又不等同于音乐家,现在的音乐家还有多少在个人修养和文化创作中坚守着“礼”呢?
《乐记•乐本篇》云:“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现代音乐大多不过是为了寻求感官上的冲击,令人愈发浮躁,还有多少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特征?无论是由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断代还是由于外来文化的侵蚀,韩立民教授认为传统音乐已退居末流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事实,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现在依然是:“一个民族的根在于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化就是融到我们日常的血液中的东西,其中也包含音乐,它可以在行走坐卧间影响和教育一代人。”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必须要去研究、发展和传承,也正是因为如此,韩立民教授将宫廷乐、京剧和民族民间音乐逐步引入了大学课堂,他说:“我的学生是将来小学的音乐教师,如果连他们都弄不明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怎么传承?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我的学生能在我的课堂上学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道,什么才是有底线、有原则的爱情。”

韩立民教授所研究的乐器:火不思,蒙古族乐器,常用于说唱中
这是作为一个基础教育者的忧虑。作为学生,要知道自己为谁而学,应该如何去学;作为一名教师,也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学习的也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文化。韩立民教授强调“知识”和“文化”这两个概念是不能等同的:“出身高等学府的孩子文化底蕴并不见得很高,虽然我们学校的学生知识储备并不多,但我相信只要你有文化的根、文化的魂,将文化融入血液流淌在身体里的时候,你一定会超越很多人。”这其实也是“德”与“才”的较量,凡事德先行,没有德就是蠢材,废材甚至是庸才,教师无德就是贱才。
因此,在韩立民教授刚刚走上管理岗位时,就将京剧引入了课堂,他自己所有的学生都学习了京剧演唱。这样的坚守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因为他知道文化给与我们的是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这些根植于灵魂的力量不是名利可以取代的。当我们有了归属感和自豪感,就不会再那么轻易地收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韩立民教授一再希望有能力有才干的年轻人们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尽一份心力。“为什么那些老艺术家们要落叶归根?因为这既是文化认同感,也是文化归属感,我将我的生命给予这个民族,给予生养我们的父母,给予我们生活的最原始的土地,这就够了。”他们明白自己是谁,自己能做什么,自己在做什么。
五千年的积淀,华夏民族有了让中国人有自尊、自信和骄傲的东西。然而就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又被我们损毁得仅剩残存的一点。如同韩立民教授所言,高校本就负有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又对当地的历史民俗有着深刻的了解,将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的主阵地设立在高校是值得提倡的。愿有更多如韩立民教授一样的传统音乐“拾荒者”,通过每个时代的新鲜血液将传统音乐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将民族文化的根深深地植于每个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