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杰本丨笔尖上的修行

2017-06-12 17:48:41.0


黑格尔曾说过:“宗教作为对真理的普遍认识,是构成艺术的最重要前提。”无论是宗教还是艺术,都是诉诸于人的精神生活,它们用不同的方式阐述着生而为人的意义。随着吐蕃王朝的建立,汉文化被文成公主带入雪域高原,从此作为藏传佛教传播的重要工具之一的唐卡艺术便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十五世纪初始,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隆务河流域的热贡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枝瑰丽的奇葩,被列入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众多艺术形式之中的唐卡绘画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此次中国网崇学向善频道特意邀请到了传统唐卡绘制的80后传承人桑杰本。采访前桑杰本身着深灰的衬衫,加之帅气的外表,很难让人联想到他竟是一名自幼学习唐卡的画师,二十多年的绘画学习并没有让他静默得如同一根用过很多年的画笔。



图:传统唐卡绘画技艺传承人桑杰本接受采访


桑杰本,1987年生于黄南州同仁县,当代热贡艺术的“巨擘”夏吾才让大师的第四代传人。他始终坚持唐卡的绘画风格,传承着老一代绘画大师们的手法和技艺。在攻读大学期间参与编纂《唐卡造像学》、《藏族唐卡艺术绘画指南》等唐卡学习书籍,曾多次到内地讲学、参展。

六月的北京已经没有了凉意,我们关掉空调以确保采访的音效。尽管闷热,桑杰本依然坚持换上为了采访特意带来的藏袍。在沟通中,桑杰本的汉语讲得很好,或许是因为略带青海的地方口音的缘故,空闲时桑杰本的话不多,但只要说起了唐卡,他便变得很健谈,甚至隐隐透着主人翁的气场,我想这就是他对自己、对唐卡以及对他信仰的笃定。

在大部分人眼中,唐卡是神秘而庄重的存在。只知道它是在西藏一带与宗教相关的一类绘画形式,却不知唐卡的文化内涵和庄重的缘由。桑杰本也希望能在此次访谈中揭开唐卡神秘的面纱,让更多人看到唐卡究竟是何物。



图:唐卡作品《释迦摩尼与十八罗汉》局部2


“唐卡”一词,是藏文的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之所以庄严而神秘,是因为它原本就是宗教的产物,桑杰本说:“唐卡这种艺术形式源于宗教,只绘画佛经中的内容,并且是严格遵照佛经、不可随意更改的。题材内容涉及到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例如唐卡中绘制的内容包括藏医中关于放血和造药的景象,还有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格萨尔王》中的经典故事,以及藏传佛教的宇宙说和星象说、五行说等等。”因此上文提到唐卡“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是毋庸置疑的。由此,懂得佛经就成了绘制好一副唐卡的必要条件。



图:唐卡作品《释迦摩尼与十八罗汉》局部2


唐卡源于宗教,它的形成必然也是服务于宗教。桑杰本告诉我们唐卡之所以是卷轴画的形式,是因为在我国草原广袤的藏区,牧民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过着“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而对于笃信藏传佛教的牧民来说,礼佛是每日必做的功课,需要一种便于收藏和携带、随时可以供奉的圣物。而至于庄重的唐卡究竟“重”在哪里呢?桑杰本从两个方面为我们解释了唐卡真正的价值所在。

首先,作为一种绘画形式,绘画的技艺是最基础的。在唐卡的分类中,黑唐是最能体现工笔的一种,如果没有长时间的功底,将没有办法用毛笔和金线勾勒精细的图案,例如眼睛、手印、人物身上的装饰与法器等。桑杰本说自己在画佛像的眼睛时,一定是要在自己最平静、技艺最佳时才下笔。在提到佛像和人像的绘制时,桑杰本提到了达芬奇的“人体黄金比例图”,言语中满是自信:“达芬奇的‘人体黄金比例图’在世界上很出名,也是因为这个,他的作品才以严谨著称,而早在唐卡出现之时在唐卡造像学中也有譬如‘站七坐五’和‘2468’等相关的比例,只要你给我一个‘2468’我就能给你画一幅任意大小的唐卡。关于佛像和人像的绘画内容和比例都在经文中有着严格的规定,只有按照这些规定的比例画出的佛像才是最美的。我们这些佛经中记载的比例也是黄金比,还要比达芬奇早很多年。”当我们问到唐卡在工笔画中的地位时,桑杰本告诉我们这个问题不严谨。虽然唐卡的绘制技艺在一段时间内被归于工笔画其中的一类,而事实上,在绘制唐卡时所用到的技巧和画法,例如枣核线,要早于“工笔画”这个概念很多年,因此工笔画与唐卡的绘画手法与其说是从属关系,不如说是相似更准确。



图:《造像度量经》中佛像绘制比例图1



图:《造像度量经》中佛像绘制比例图2


体现唐卡价值除了技艺本身,就是画师。画师的正宗与否,对判定唐卡的价值至关重要。唐卡是圣物,最初的唐卡画师主要是寺院中净、静、敬、境兼备的喇嘛,通常一幅唐卡要耗时少则数月,多则一年以上。“最后给佛像开眼必须要去感受自己所画佛像的佛心,是慈悲或是愤怒。比如画观音,我就会诵读经文,感悟观音救苦救难的经历,每画一幅唐卡其实也就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在桑杰本心中,宗教的精神、自己的修为、能力的体现,这些的结合体才能称之为唐卡。因为自古以来绘制唐卡始终都是修行者实修实证的途径之一。唐卡的绘制有一系列的禁忌和仪轨,对绘制者有严格的要求。比如每天开工之前,先要清洁自身,佛龛前点灯熏香,院子里煨桑祈祷,并念诵祷告。晚上收工前,还要再念谒文等等。



图:《造像度量经》中人像绘制比例图1



图:《造像度量经》中人像绘制比例图2


在说到传承和创新时,桑杰本依旧笃定地坚持传统:“什么是传统技艺?‘传’是藏传佛教,‘统’是祖辈们带给我们的技艺,结合起来才有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是从形成到现在经历了几代人甚至一千多年的时间而沉淀的精髓,很多人认为那是守旧,其实只是他们并没有真正明白,例如老一辈的画师在画唐卡时会用画笔沾自己的唾液,这并非是无意识的,而是有它的道理。这也是我要坚持传统唐卡绘画的原因。自从唐卡市场化以后,短时间内多了很多所谓的‘画师’,对佛祖不像以前那样虔诚,画唐卡之前也不焚香祈祷,还存在批量流水线作业,甚至有‘画师’不会研磨颜料和调色,这样的作品绝对不会是一副好的作品。所以,我希望我能让更多人懂得唐卡,避免我们对佛陀的虔诚之心被金钱利用。”

桑杰本的唐卡绘画技艺传承于家族,属于勉唐派画风。他的太爷夏吾才让大师让世界了解了唐卡,回想起当年太爷教授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唐卡的绘制技法并追随其去敦煌修复壁画时,桑杰本感慨道:“其实,传统技艺中的精髓就是精神,一种用心坚持完成一幅画的精神。如果说技艺上的残缺是唐卡特质的缺失,那么精神上的残缺就是唐卡本质上的缺失。在那个讳莫如深的时代,大师们为了艺术的传承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这就是一位画师该坚持的精神。我的家族中每一代人都在这样坚持传承着,这种氛围也逐渐变成了我的信仰……”或许我们不能完全理解桑杰本的信仰,但我们看到的他有一种如同颜料一般多彩却不喧闹的灵气。



图:唐卡作品《白度母》局部


画一幅唐卡需要投入巨大的心力,一来画艺流程复杂,需要经过研制画料、绷展画布、打磨布面、起草构图、造像度量、染色勾线与唐卡开眼等多道工序。在今天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有多少人能够坚持数年如一日,沉静、专注地只做一件事?当我们面对一副唐卡时看到的是画师焚香祷告、无关悲喜,将对佛陀的虔诚融入每抹色彩中,更是一代代画师倾尽心血,自我修行,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坚持和笃定。

有人说:“唐卡的真谛本就孕育着无量深海中,一个唐卡画师只有通过艰苦的‘修行’,才能在相对狭小的画幅上传递自己的发现。”然而这个过程注定要用一生去完成。每当画唐卡时,便是画师与佛陀相视而坐,不曾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