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故人当添衣

2017-01-12 18:21:43.0

部分图源综合网络


漫漫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雅俗共赏。传统节日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就来细数一下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中寒衣节的来龙去脉,当东方寒衣节偶遇西方万圣节,又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提到传统节日就不得不提重中之重的祭祀节日,每逢清明全家人去祭拜先祖,此举不只传承了中华名族的传统精神,更寄托了对先人的哀思与感恩。清明节、与三月三、寒衣节、中元节并称中国四大祭祀节日。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节日就是因为与清明节时间相近而被合并到一起的节日“寒食节”。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继位,即晋文公,想请介子推上朝领赏,介子推坚辞不来,晋文公便亲自去请。介子推就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市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在山西介休,平遥,灵石等地,仍有清明寒食吃冷饭的习俗,如当地较为盛行的凉粉,凉皮,面皮,粉皮,碗秃子等。故事的发生地,也就是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却是千年如一的。

苏轼的《望江南 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如今部分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说完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前世今生,就要讲一讲这寒衣节的来龙去脉了。

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寒衣节,又称秋祭、鬼头日、十月朝、祭祖节、烧衣节、授衣节等,因为在寒衣节这天祭祀祖先的虔诚标志之一是哭,所以又叫“哭节”,

故人虽已去世,但民众还是把他们纳入了人情的范畴,时刻记挂着他们。并专门设了节日来抒发这份人情,其中寒衣节就是其中之一。寒衣节与自然时令密切结合,又与生者的生活相关。十月一天气渐寒,正需要添加冬衣,人鬼同此情,由阳间推及阴间,便要送寒衣,又可劝女红。



今天中国网崇学向善频道特地请来了一位做了三十年寒衣的民间手艺人来与我们分享她制作寒衣的故事,她就是来自于山西晋城市太阳镇庙南沟村的靳三翠。这位不愿意把自己称为艺术家的朴实妇女讲到钻研寒衣工艺的原因:从学习制作寒衣,到自己改良寒衣历时三十年。这三十年来我们的生活好了,不再穿以前的粗布衣服,款式更新颖外型更亮丽。让故人也穿好点儿吧。


民间艺术家 靳三翠


从这位民间艺术家入座便开始聊起自己的家人,聊到动情之处不禁潸然泪下。在她的心里“家”永远高于利益。她在寒衣上的每一个折痕,每下一剪都承载着对亲人深切的思念。

2016年的十月初一,恰好寒衣节偶遇西方的万圣节,这几天的夜晚,小区道路旁隔不远处就有人在给逝去的亲人“烧包袱”,并默默祝愿,随着火光透漏出虔诚的光辉。不少洋味十足的商场,举办化妆晚会或者和万圣节有关的活动,万圣节与寒衣节同为纪念鬼魂的节日,却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传统。

万圣节是天主教等基督宗教的宗教节日,时间是11月1日。每到这一天,除非有不可抗拒的理由,否则所有信徒都要到教堂参加弥撒,缅怀已逝并升入天国的所有圣人。而寒衣节,则历时弥远。据考证,在古代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十月初一,也是进入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后来,随着时代变迁,人们把冥衣和纸钱等都包裹在一个黄纸中,并写上逝人的名字,画个圈一起焚烧,俗语“烧包袱”。

寒衣节的气氛内敛平静,人们给逝去的亲人烧寒衣,纪念祖先也是在夜深人静,或者在自己家里摆开案几,陈列贡品,焚香烧纸,跪拜合十,默默祝愿,寄托哀思。期望逝去的亲人在天国里免受饥寒,永享安乐。

万圣节小孩子“trick or treat."要糖,是“要”,是索取,大人们一起饮酒作乐,排除恐惧,分享欢乐。寒衣节则送寒衣送纸钱,是“送”,是付出,是报恩,人们不会一起饮酒作乐,而是家人在一起寄托哀思,寻找心灵宁静。



相比来讲,所有节日无所谓优劣,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的东西是民族得以永存的基础,抛开传统,可能就会失去依托,失去灵魂,失去根本。

当前中国社会现状,不可否认,喜欢过洋节的人群,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年轻人追求时尚、跟风倒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当前每个人承受的社会压力都很大。圣诞节这种外来节日,于年轻人们几乎不存在任何压力,他们仅仅是想借着所谓的节日,得到身心的放松。与洋节日相比,我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家人的团聚、对先祖的敬重与感恩。

而且很多节日因为社会现状也都变了味。例如春节,每当提到春节是不是能马上想到中国十几亿大迁徙的春运?千里迢迢的路途,抢不到的车票,挤不上的火车,买不起的飞机票,短暂的假期还没有好好和家人其乐融融的享受团圆,又要登上返回北上广火车。途中有辛苦、心酸、不舍,最后,节日的喜悦感所剩无几。

我们的传统节日,植根于千百年中的历史极地,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时代在变迁,传统文化也必然会改变。可能形式更现代化,但内核是不变的,传统节日是要过的,不是宣传的;最重要是愿意身在其中感受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智慧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