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小讲堂:大禹治水

2018-03-10 00:31:23.0


大禹治水


鲧的治水失败了,而不幸中的万幸是鲧留下了聪慧能干的儿子——禹。有父亲的前车之鉴,禹针对受灾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决定用开、通、疏、凿、引等方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


可是这水要怎么引、引到哪里呢?单凭禹的一己之力必然是无法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所以帮手是一定要有的。


传说中,助禹治水的得力帮手有两位:


一个是应龙,她在助黄帝战蚩尤时神力受损无法回到天上,但作为龙中之龙的她依旧拥有强大的力量。在禹跋山涉水足遍九州之后探明河道之后,她便用尾巴画出线路,引领人们挖河渠疏引黄河之水。


另一个帮手便是黄河水神河伯的助手大龟。或许是天帝对于处死鲧而使天下遭受大难而心有愧疚,于是便让大龟驮着息壤来助禹治水。


有了神力相助,禹引导着黄河水流到龙门山,用巨斧在此劈开一座百步宽的石门,黄河之水便一泻而下。《吕氏春秋》说:“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这个龙门山就位于今天山西河津县西北龙门,我们常说的“鱼跃龙门”指的就是这里了。每年春天,逆流而上的鲤鱼如果跃过这龙门,就会风雨大作,化身为龙。


当然,这些故事都带有很浓的神话色彩,而更为贴合现实的记载是禹以各氏族部落分散治水的办法,动员九州的力量统一划分治水区域,根据不同的区域设计出相应的治河规划。为了治水,禹的足迹遍于九州,所以后来也用“禹迹”来指代中国的疆城。


三过家门而不入


有神力相助也好,九州齐心也罢,历时十三年的时间,禹终于治平洪水。在功成名就的背后必然舍弃了太多牵绊和挂碍。《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禹与妻子涂山氏成婚数日之后便为了治水而离家远行,甚至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哪怕恰逢自己的孩子出世,也只是在门外听听幼儿的啼哭声便匆忙离去……那种矛盾、牵挂和无奈,又岂是常人所能理解的呢?在今山西省运城市东部的安邑,有一处遗址称“禹王台”,后人也将其称为“涂山氏望夫台”,涂山氏经常站在这里思念远方的丈夫……


后代人为了纪念禹治水的功绩,就尊称他为“大禹”。他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责任和敬业,也有天下为先的仁爱,但大禹的功绩远不止于此。那时几乎整个中原都淹在水中,每天都有人死去,很难有稳定的生产力,而在大禹平治水患之后,中国九州才在真正意义上开始以农立国,堪称不世之功。


在我们熟悉的《西游记》中,孙猴儿那可大可小的如意金箍棒便是大禹之物了,这也是吴承恩先生对大禹的致敬:


鸿蒙初判陶容铁,大禹神人亲所设。

湖海江河浅共深,曾将此棒知之切。

开山治水太平时,流落东洋镇海阙。

日久年深放彩霞,能消能长能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