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系列:德行天下的周公旦

2016-12-23 09:41:29.0

 
00:00/00:00


春秋大义,闻古知新。感谢您关注闻古知新。

上回我们讲到宋庄公恩将仇报,擅加干涉郑国内政,导致郑国在之后的数年间内忧外患不断。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如果放在现在,那一定是万人唾骂的。可在当时,却实在是司空见惯之事了。群雄割据的春秋,乱象丛生,很多诸侯国都过着所谓朝不保夕的日子,自家本是一团乱麻,哪还有精力和他人讲什么“礼数”呢?

由此不难看出,失去了社会的导向与价值体系,人民失去国家纲纪的管理与约束,再加上不统一,这种乱象就是在所难免的。周王室衰败,天子之权已经名存实亡了。诸侯国打着各自的算盘。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东周列国的强国,一个有着诸多美誉的诸侯国,它就是鲁国。

鲁国的位置在今天的山东省,定都于曲阜(fù),也就是伟大至圣先师孔子的诞生地了。世人皆说“周礼尽在鲁矣”,作为“姬”姓的宗邦,鲁国与周王朝最为亲密了,全面继承了周朝的礼法和体制。

知礼方能守节,知礼才是为人之根本,这个道理,宋庄公他不懂,但是鲁国的开国国君周公旦却深知其礼,他认为礼仪对国家和人民而言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元素。

周公旦是一位大孝子,他的父亲便是赫赫有名的周文王。谈到周文王,我们不得不多讲一句,那本旷世奇书,有着“万经之首”美誉的《易经》便是出自于他老人家之手了。周公旦常年陪伴在文王的身边,替他排忧解难,出谋划策,在兄弟之间威望极高。我们说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多是父子成仇,兄弟反目,这都是和西周相比较而言,看看周公旦与他的兄弟们,向来是一团和气,彼此之间相处的非常融洽。周文王去世后,周公旦开始全心全意地辅佐他的哥哥姬发,也就是周武王。

彼时商纣暴虐,百姓怨声载道,武王姬发每日苦苦思忖讨伐商纣的策略,无奈周国势单力孤,仅凭一己之力实在难以对抗强大的商纣。于是武王把自己的顾虑说给了周公听,周公听后坦然地说道:“对我们周族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高尚品格。对诸侯,我们以诚相待;对百姓,我们以德服人。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德行,还怕天下人不跟从我们吗?”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商纣王不正是因为昏庸无道,践踏伦理纲常才失去了人心吗?听到周公的话,周武王茅塞顿开。

武王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046年,周国和诸侯国的联军攻破了殷都的大门,斩杀了纣王,至此,商王朝的暴政宣告结束。站在殷王的宫殿里,周公旦手持大钺(yuè),正气凛然,他的弟弟召公持小钺,俩人分别站在武王的左右,举行“衅社之礼”。何谓衅社呢?宰杀牛羊,祭祀社神,向上天历数纣王的种种罪行。和您说明一下,这个“社”神指的是土地,也可以解释成为“土神”,我们经常听过一句话叫做“江山社稷”,其中“社稷”二字指的就是土地和“稷神”代表的谷物。当然,这也是农业社会当中最重要的两个神明了。

好,我们话说回来。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西周对礼数的重视,出师要有名,名正则言顺了。

推翻商朝统治的第二年,武王患病,大臣们心下恐惧,想借占卜来辩明吉凶。周公旦担心占卜的结果不好,武王反而会因此忧虑,于是示意群臣不要慌张,命人设下了三个神坛,向太王、王季、文王三位先祖的灵位恭恭敬敬地拜了三拜,并说道:“武王不如我多才多艺,不会侍奉鬼神,如果三位先王在天有灵一定要人服侍的话,就让我来代替武王吧!”听到此话,大臣们无不叹服,周公旦这是把自己当做人质啊!当然,古人向来敬重鬼神,尤其在这种祭祀的场合下,只有真正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皇天不负有心人,第二天武王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

多年后武王去世,继位的是成王,因为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担心有人借此而生不臣之心,于是代替成王摄理朝纲,并命自己的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前往鲁国受封。临走之前,周公把自己的儿子叫到面前,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道:“孩子,你父亲的地位在天下人中不算低了,每每遇到贤能之人前来拜访,仍不敢有一丝一毫地怠慢,就算在吃饭,也要先吐出来,赶忙去迎接会见。希望你到鲁国后也能这样用心地去对待臣子,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是一国之君而有所轻慢啊!”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面对父亲殷切期盼的眼神,伯禽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周礼带到鲁国,把父亲的精神带到鲁国,要让天下的人都以鲁国为榜样。

于是,以“礼”为开端,鲁国的故事就此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