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不问道旁死人而问牛喘

2019-01-15 10:53:14.0

身为一国丞相,眼见百姓因争斗而有死有伤却视而不见,却见大牛气喘而遣人询问,这难道不是明显的“渎职”吗?

说起来,汉初名相陈平和周勃也干过这种“糊涂事儿”。

想当年,汉文帝刘恒刚刚从吕后手中拿回皇权后,对于功劳最大的周勃和陈平,给予封赏,最终定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新朝初立,文帝对国家军政情况的掌握很是重视。

一次,文帝问周勃:“右丞相,你可知全国一年内的诉讼案件有多少?”

身居高位的周勃怎么会了解这么详细的事情呢?一听 当时就愣了,半晌后才支支吾吾地回答说:“臣,不知……”

文帝又问:“那全国一年的钱粮收支又有多少?”

很显然,周勃依然不知,一时之间惭愧地脸色通红,汗流浃背:“臣,不知……”

文帝转而问陈平:“左丞相可知?”

陈平答道:“臣不知。”然而,“臣不知”这三个字陈平答得可谓是心安理得,理所当然。

还没等文帝说话,陈平继续说道:“陛下询问的这些事都有专人负责:关于刑狱,廷尉肯定知道;关于钱粮收支,应该问治粟内史。”

文帝不解,说道:“按照左丞相所说,每项具体政务都有主管的官员,那么你们宰相的职责是什么呢?”

陈平不慌不忙地回道:“宰相,对上辅佐皇帝,燮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抚育万物,让黎民得到休养生息;对外宾服四夷,镇抚诸侯;对内亲附百姓,令文武百官各司其职。这些才是宰相的职责哪!”

听完陈平的这番话,文帝自是满心欣慰。

到这儿,我们应该猜到了丙吉“问牛不问人”的缘由。


那么,对于他人的质疑,丙吉是如何说的呢?

“百姓斗殴死人,有长安令、京兆尹管,我只负责一年一次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上奏皇上或赏或罚而已。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才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

此言一出,丙吉在朝中的声望更是大涨。如若说此前的丙吉身居相位有倚靠关系的嫌疑,那么如今就不用再怀疑丙吉治国理政的才能和智慧。乾隆皇帝更是在唐代著名画家韩混的《五牛图》画上题诗:

一牛络首四牛间,弘景高情想象间。

舐虼讵唯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

其中后两句便是以引用“丙吉问喘”的典故,来体现一国宰相对民间百姓的关心。

相比之下,对于“宰相(丞相)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如果说周勃是满心糊涂,那么陈平和丙吉便是真明白。

大局观才是身为一国丞相该有的,而非仅仅是着眼于朝堂纠葛或个人荣辱。客观的看待和果断的决策必不可少,然而,个人认为,再多的途径终究都是方法论,只有当我们真正心怀天下而不那么在意个人的时候,世界自然在你心里,所谓的大局观也必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而这一点,无论是修身齐家,或是治国平天下,都有裨益。


晚年时,丙吉患了重病,汉宣帝亲自来慰问,更是忧心地询问道:“先生百年之后,谁可以代替您执政呢?”

谦虚的丙吉起初并没有直接回答宣帝,在宣帝多番追问之下,丙吉才说道:

“西河郡太守杜延年精通法度,了解国家旧日的典章制度,以前做九卿十余年,现在郡里治理得很好。

廷尉于定国执行法令严谨公正,天下人认为自己不会受到冤屈。

太仆陈万年对后母都很孝顺,敦厚纯朴。这三个人才能都在我之上,皇上可以考察。”

丙吉为宣帝推荐了杜延年、于定国和陈万年三人,而事后也证明了丙吉的识人之能。除了杜延年因年老多病,辞谢了御史大夫的官职外,于定国和陈万年最后都胜任了御史大夫一职。

甘露三年,即丙吉死后第4年,汉宣帝在麒麟阁为十一功臣画像,丙吉位居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