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兵不空出 遂击乌桓

2018-12-11 18:20:54.0

自从公元前80年匈奴派遣两万骑兵入侵汉境、反被俘虏和斩杀九千人之后,本以为武帝去世、汉朝大不如前的匈奴,因为接连受挫,不得不再次重提和亲之事。

如果一定要说如何评价此时的匈奴的话,那么“厚颜”二字应是最恰当的了。

不过,匈奴似乎也觉得有些说不过去,因为害怕汉朝拒绝和亲,一直不愿直接向汉朝开口,而是派遣自己的使者到汉朝,在言语中多番暗示和亲,对来匈汉使也优待许多,以期能早日“重归于好”。

汉朝这边,虽是抱着笼络匈奴、不宜打仗的态度,但未看到匈奴的诚意,也一直未把和亲的事情提上日程。

于是,就这么过了两年多,到公元前78年,按捺不住的匈奴人,因刺探得知汉朝酒泉、张掖一带兵力减弱,是攻击的好时候,再次派遣四千骑兵入侵汉境,以期收复旧有地区。

出乎匈奴人意料的是,汉军早已提前得知了他们的计划,此战,匈奴兵仅百人逃脱,再次遭遇汉军重创。

匈奴单于气得几欲发狂,更加不甘心,此后多次试探性地攻击汉塞,但都因为汉朝烽火报警等防范设施严密而没有什么收获,相当挫败。

怨气积得久了,就总得找地方发泄。匈奴单于很快找到了新的目标——乌桓。

说来,乌桓与汉朝和匈奴的渊源也算久远。

当年,匈奴最强大的领导冒顿单于横扫草原,曾击败一个东胡族,这东胡族的残余部众便逃到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两个新的部族,正是乌桓与鲜卑。

乌桓与鲜卑两部族,需每年向匈奴进贡牲畜、物资等,一旦有交不够的情况,匈奴便掳了他们部族的女眷当奴婢。即使逃离了故地,他们仍旧逃离不了被匈奴奴役的命运。

但是,有一个人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此人正是汉武帝刘彻。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大败匈奴之后,漠南几乎再无匈奴的踪影,乌桓部族也被从匈奴的奴役中解救出来。汉武帝刘彻便请他们到汉朝北境的辽东、上谷、渔阳、右北平一带定居,那里水草肥美,适宜生存。

当然,刘彻也有条件,那就是乌桓要替汉朝侦查匈奴的动静。至少在汉朝看来,这是一本两利的事情。

然而,乌桓部族逐渐强大,竟在匈奴单于派人入侵张掖等地的这一年(公元前78年)起兵反叛,也开始侵扰汉朝边境,无异于西汉版的“农夫与蛇”。

那么,匈奴单于又是为何突然将矛头调转乌桓的呢?

原来,是因为有人告诉匈奴单于,说乌桓曾挖掘单于祖先的坟墓!这等辱人祖先的事情,任谁都不可忍!

再加上匈奴单于本就因为在汉朝这里接连吃败仗的事情恼火,得知此事后,更是怒火滔天,立刻下令:

调遣两万骑兵,收拾乌桓!

而这些事情,汉朝也从一个匈奴俘虏的口中悉数得知。

于是,霍光当即召开了一个会议,与人商议此时是否要出兵击退匈奴。

其实,霍光是打算出兵迎击匈奴的,但是有一个人反对,此人正是护军都尉赵充国。

赵充国其人,我们不得不说一下,他也是汉朝一位老将。武帝时,赵充国曾随李广利出征匈奴,李广利却在回程时被匈奴团团包围,断粮多日,险些全军覆没。

正是赵充国毛遂自荐,带领一百多名壮士先突破重围,撕开了匈奴包围圈,李广利才带领士兵跟随其后、突围而出,避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所以,赵充国也不失为一名良将。

赵充国之所以反对霍光的意见,是因为他认为:乌桓几次侵扰汉境,匈奴攻击他们,其实对汉朝有利,有利于乌桓此后与汉更加亲近。再者,匈奴现在南下侵袭的次数越来越少,汉朝却主动出击招惹他们,不妥!

听着挺有道理的,但是霍光却不甚满意,又扭头问另一个人,此人正是霍光的女婿、中郎将范明友。范明友倒是没有废话,直言可以出击。

霍光闻言,欣慰不已。下令,由范明友率领骑兵两万,从辽东出塞,迎击匈奴。

那么,出兵或者不出兵,究竟哪个决策更正确?

汉朝不出兵似乎没有什么损失。若是乌桓胜了,相当于替汉朝击退了一次匈奴,成为汉朝的屏障,若是乌桓败了,那么更利于汉朝此后拉拢乌桓,共御匈奴。

但是,换过来想想,若是乌桓胜了,乌桓定会更加自大,于汉朝而言,乌桓也不算一位友好的邻居。若是乌桓败于匈奴,岂不也会更有利于匈奴穿过乌桓、侵袭汉境?这便是霍光与赵充国思虑不同之处。

不同的将领在不同的事态下,难免产生意见分歧。那么,究竟是霍光的想法更正确,还是赵充国更有先见之明?

在即将发兵之时,霍光特意嘱咐范明友:“兵不空出,即后匈奴,遂击乌桓。”什么意思呢?即大军不可空手而归,如果落在了匈奴后面,便攻打乌桓。

故而,范明友出塞,没能追上匈奴兵之后,便转而对乌桓发动了攻击。

此时的乌桓因刚刚遭遇匈奴的打击,正是疲惫之际,胜负已经注定。范明友斩杀乌桓六千余人,还斩获了三名乌桓首领的头颅,大胜而归,回朝之后,因功被封为平陵侯。

而汉军如此雷厉风行且犹如死神一样冷血的做法,几乎震撼了草原上所有部族,包括刚刚从乌桓得胜而归的匈奴。匈奴单于几乎是抱着“幸亏跑得快”的心态,庆幸匈奴骑兵没有遭遇像乌桓那样的惨境。

在此战中,霍光在对待匈奴和乌桓这样“不安分”的外族上,表露出了完全不同以往的强硬态度,甚至可以说,趁着乌桓刚刚遭受打击而出兵的举措,完全是“趁人之虚”,但是在维护国家安全上,霍光确实有着独到的眼界。

而这样宽严并济和因时制宜的对外策略,让匈奴今后十多年时间再不敢南下侵袭。

如今的匈奴,比武帝时竟还要更惧怕汉朝,再加之其国力衰微,汉朝彻底解决边患问题,已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