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官民争锋 帝国的方向

2018-12-04 09:15:07.0

公元前81年,来自汉朝全国各地的六十余名儒生、名士等聚集于都城长安,准备参与一场由朝廷组织的讨论会议,即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盐铁会议”。

汉宣帝时,有一个叫桓宽的人还专门为这一次会议撰写了一部史书《盐铁论》,足见这次会议的重要性。

那么,这次会议究竟有何厉害之处呢?为何会被称为“盐铁会议”?我们慢慢道来……

说起“盐铁”二字,我们就会想到曾经依靠盐铁业敛财的“七国之乱”始作俑者吴王刘濞,以及施行“盐铁官营”的汉武帝刘彻,和为朝廷贯彻实施“盐铁官营”政策的理财专家桑弘羊。

而这次“盐铁会议”,也是因为已经是汉昭帝刘弗陵顾命大臣之一的桑弘羊所起。

自刘弗陵登基之后,在霍光的主导下,幼帝刘弗陵对民间发布的政策多是免除田税和赈贷等修养民生的政策,沿袭这先帝孝武皇帝临终前几年的治国策略。

但是几年过去了,霍光却一直不曾改变这个策略,甚至还有想要放松国家垄断的工商业的意向。

桑弘羊曾经是刘彻的伴读,又通过财政改革有力地支持了刘彻后面几十年的对外扩张,他看到了“盐铁官营”为国家财政带来的丰厚收入,在国家大策上,是和发布“轮台罪己诏”之前的刘彻一样的积极行动派。

随着时间推移,桑弘羊与霍光在治国方针上的分歧越来越明显,几乎不可调和。

当然,这其中并非没有桑弘羊个人的私心在作祟。

一是他本想安排几位自己家族的子弟入仕,被霍光“无情”拒绝。

二是霍光虽然在二十多年跟随刘彻的时候从未犯过错,但是也没有立过任何功勋,如今权力和地位都在他之上,他怎么会服?

刘彻临终前颇费心思地将桑弘羊安排在了“外朝”的御史大夫之位上,也无法按捺桑弘羊内心不断涌出的戾气,每每在朝堂之上讨论问题时,桑弘羊与霍光的态度,都可以称为“针尖对麦芒”。

而眼看着桑弘羊这般“不服”,霍光觉得,不采取一些行动是不行的了……

公元前81年,霍光以汉昭帝刘弗陵的名义,诏举全国“贤良文学”之人,最后选拔出六十余人来到长安,与桑弘羊等政府官员展开讨论,正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盐铁会议”,与会人员还有丞相田千秋以及丞相和御史大夫手下的各位属官。

但是他们都没有想到,这次会议竟持续了五个月之久,在会议上,这六十余名民间人士与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展开了异常激烈的争辩。

更让桑弘羊没想到的是,他竟在这次会议上成为了众矢之的。

会议的本意是围绕着汉朝现行的国策以及民生疾苦展开全方位的讨论,但是最后争论的焦点,还是落在了桑弘羊坚持的“盐铁官营”政策和国家的对外关系上。而六十余名儒生名士,竟一致地将盐铁专卖的政策予以了全盘的否定。

“各郡国专卖盐铁、酒等,与民争利,但是却只注重产量而不顾质量,生产的农具不方便使用,却还不许农民挑选,强买强卖,这不是逼得农民‘舍本逐末’,弃农经商吗?盐铁官营,败化民风,我等希望朝廷能够立刻罢掉这项政策!”有一个儒生说。

而桑弘羊听完,简直气得胡子都要翘起来,他本就出身商人家族,且在他看来,农业、商业无本末之分,富国难道只能靠农业吗?没有这些酸儒口中的“末业”商业,农业创造的财富怎么流通开来?

但是桑弘羊不能否认的是,这位儒生所说的“盐铁官营”中的弊端,有些确实是事实。

桑弘羊辩解道:“官营盐铁的事业中,确实存在一些地方官不按照国家规定办事,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但是盐铁官营是国家抗击匈奴、消除边患的重要经费来源,也可以用以赈灾济民,不是完全无益的。

况且,如果没有了国家盐铁业的收入,怎么支撑对外的战争?难道要那些在边疆戍卫的将士忍受饥寒交迫吗?或者说,要增加农民的赋税吗?这岂不是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吗?”

桑弘羊的意见,很快被人以“战争劳民伤财,不能穷兵黩武”的理由否定了。

会议持续到最后,桑弘羊几乎一直是以一己之力“舌战群儒”,在《盐铁论》中记载的,仅桑弘羊一人就发言一百一十四次,而丞相和御史大夫手下的属官共发言三十四次,至于丞相田千秋,则一直扮演着“和事佬”的角色,发言寥寥。

但是,经过五个月的激烈争辩,这次围绕“盐铁官营”为争论焦点的治国方略讨论会,还是以桑弘羊的落败为结局。

刘弗陵接受了那些“贤良文学”之人的建议,取消了酒的专卖以及部分地区铁的专卖制度。

其实,桑弘羊的主张,其实就是汉武帝曾经的执政理念,尤其是他的“富国何必用本农”、“无末业则本业何出”的想法,卓有见地。

但是,长期身居庙堂之上的桑弘羊,比起那些来自民间的儒生名士终究欠缺了一点,那就是对民间百姓的生活疾苦的真实了解。

所以,桑弘羊有才能、有见地,却不合时宜。

而这次会议之后,汉武帝晚年修养民生的政策得到了巩固,百姓与汉朝统治者曾经剑拔弩张的尖锐矛盾日渐被缓解,刘弗陵的统治也越来越步入正轨。

作为这次会议的发起人,霍光亦有了不小的收获。

那些儒生名士代表的不仅仅是民间的声音,更是主张宽松治国的霍光的发言人。经过此次会议,霍光的治国方略得到了普遍的舆论支持,也让他这首席顾命大臣的地位更加稳定。

这次会议,也是霍光和桑弘羊的交锋。

虽然在正史中,对于霍光在武帝时期几十年的政治举措几乎没有记述,但经此一事,我们可以看到霍光绝不仅仅是一位只知在当权者面前谨小慎微、人云亦云之人,其在大事上的决断力和对事态的判断力,终于在刘弗陵登基后的新时代绽放光彩。

但是,这场会议无疑是一个催化剂,为霍光与桑弘羊今后的决裂埋下了伏笔。

而更让霍光意想不到的是,曾与他极为亲近的上官桀一家,竟也会走上与他反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