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泣而不受的丞相之位

2018-11-27 09:48:00.0

公元前103年,时为太仆的公孙贺被刘彻任命为新一任的丞相,然而公孙贺被引来举行拜授丞相的仪式时,却“不受印绶,顿首涕泣不肯起”。

公孙贺自汉景帝时便为骑士,因屡建战功被封为太子(刘彻)舍人,刘彻继位后被拔擢为太仆,七次领军出征匈奴,在汉武帝一朝算得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如今竟因为刘彻封其为丞相而当众哭泣不止、跪地不起,让众人惊诧不已。

有人问:“拜相封侯是好事,何至于涕泣不止?”

公孙贺却苦笑着说:“自此,我命危矣!”是什么原因,让公孙贺如此惊惧?

因为汉武帝时期丞相几乎均为“非正常死亡”。

刘彻在位五十四年,期间共任命了十三位丞相,最后一位田千秋是汉武帝临终前几年才被任命的,主要职业生涯是在后来的汉昭帝时期,而除了田千秋的十二人中,有七位丞相属于“非正常死亡”,或自杀,或下狱死,或被判腰斩,甚至全族被诛,还有三位因被罢免而得以善终。

真正在丞相之位上善始善终的,竟只有公孙弘和石庆两人,在历史上也算罕见。

伴君犹如伴虎,也难怪公孙贺会如此惊恐。但是,做汉武帝的丞相,位列三公,何以竟成了“高危职业”?



这要从汉武帝与丞相的矛盾说起了。

汉朝沿袭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中,丞相为文官之首,太尉为武官之首,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国家政务,大部分都会经丞相之手。

汉初的丞相,有萧何、曹参、陈平、周勃等人,几乎都是汉朝的开国功臣,而从高祖后的惠帝、文帝、景帝,身为这些人的子侄辈,几乎没有太大的决断权,故而彼时的丞相可以说是位高权重。

景帝时期,情况略有变化,因为随着这些元老先后离世,丞相大多是由这些国家元老的后人担任,比如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即凭借平定七国之乱的功勋以及世袭的爵位而担任丞相。此时,皇帝在决断朝政之事上话语权略有所增,却仍旧不能独断。

比如景帝曾想要废掉栗姬的儿子、改立他人为太子,被周亚夫断然拒绝;窦太后曾想要封王娡皇后的兄长王信为侯,也被周亚夫以高祖定下的“白马之盟”为由否决。

总之,丞相曾是汉朝廷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即使是皇帝也敬畏三分。但是这种皇帝与丞相之间微妙的竞争关系,或者说夺权关系,到了刘彻在位时,便成了帝相之间最大的矛盾。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讲到:“当是时,丞相(田蚡)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刘彻)皆听。”而田蚡因为收受贿赂,推举了大量有裙带关系的人担任两千石的高官,以至于后来刘彻忍无可忍:“您委任的官员任命完了吗?朕也想要委任一些官呢!”此时,刘彻对于丞相一职的位高权重已经很是不满。

而刘彻是怎样一个人?班固称刘彻“雄才大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价刘彻“聪明能断,善用人”,刘彻是登基伊始便敢于大改汉朝治国方略的人。为了巩固汉朝政权,刘彻一生致力于中央集权,打压诸侯王毫不容情。这样一个有能力、有魄力又有野心的人,怎么可能甘愿被丞相掣肘?

更别说像曾经的惠帝那样,见丞相曹参上任之后无所作为,却还要派曹参的儿子旁敲侧击,是否是因为自己年轻,(曹参)轻视自己这个皇帝?

所以,刘彻的一生,除了打压诸侯王、集权中央之外,还有就是削弱丞相之权,一步步地将权力从中央集权于他一人手上。



我们之前也已经讲过,因为眼见田蚡这样的贵戚如蛀虫般腐蚀着汉朝堂,刘彻便开始大力选拔任用民间各地的新人,以组成自己的班子,支持自己的为政方略。同时,此举也是为了削弱与自己“不同心”却又极具话语权的丞相。

如严助、朱买臣、主父偃、东方朔、司马相如等人,被刘彻从民间选拔出来之后,都被刘彻任命为他身边的近臣,有权出入禁中,随从皇帝,以备顾问。这些出身平民却志在仕途之人,成了刘彻执政方略最大的支持力量。

比如刘彻登基之初,汉朝曾因闽越攻打东瓯一事、围绕汉朝是否出兵援助的问题在朝堂上展开议论。彼时还是丞相的田蚡持反对意见,最终却被严助“小国告急,汉朝为大国而不助,以后何以让万国臣属”的理由击败。

刘彻在征伐四夷的过程中,曾多次让严助、东方朔、司马相如等人与大臣当堂辩论,“言国家便宜”,但大臣们却在刘彻选拔的这些人才面前屡屡理屈词穷,从而不得不赞同刘彻某些政策。

在新人队伍越来越壮大的情况下,刘彻在位期间的第六位丞相,终于变成了刘彻的“自己人”,也是第一位非功臣之后也非贵戚的平民丞相——公孙弘。

公孙弘其人,我们之前也曾讲过,他的为官之道,可以说是“唯刘彻马首是瞻”,且在刘彻面前表现得相当谦让内敛,故而被刘彻所欣赏。但是即使是公孙弘,也曾与刘彻有过矛盾,针对修筑朔方城一事。

于是乎,对于这位自己提拔上来竟也不支持自己主张的丞相,刘彻只想了一招:让朱买臣与公孙弘当朝辩论,最后以朱买臣十个问题堵得公孙弘哑口无言而取胜。公孙弘无奈同意修筑朔方城一事。



这个时候的丞相,已经沦为皇帝的附庸,而非在政事上拥有决断权甚至让皇帝都不得不听的人。丞相为首的官僚集团,成为没有太多决断权的“外朝”,而那些在刘彻身边、支持刘彻主张的人,便组成了“内朝”集团,与外朝官员遥相对峙。

内朝的人员,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刘彻身边的近臣,还有为刘彻开疆拓土的各位将军,比如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和前、后、左、右将军等,他们都拥有参与政事决断的权力。

“内朝决断、外朝执行”的内外朝制度逐渐形成,也代表着朝堂之权利逐渐收归刘彻一人之手,刘彻成为了封建统一帝国的唯一决断人,也可以说是“皇帝专制”。

权力高度集中于皇权的后果,便是凡事都以皇帝的个人喜恶和心情为准则,酿造了诸多不可挽回的悲剧。比如李陵之降、前太子刘据之死,以及汉武期间大多数丞相的非正常死亡。

田蚡之后的丞相中,薛泽乃功臣之后,但在位期间无所作为,被罢免;公孙弘对刘彻唯命是从,平安卒于任上;李蔡因建宅占用景帝陵园的空地被问罪,自杀;庄青翟因与张汤相互构陷,下狱自杀;赵周在“酎金夺爵”事件中,被控告明知列侯所献黄金不足却不上报,下狱自杀;刘屈氂因巫蛊被判腰斩,全族被诛。

而明知前有狼虎,却不得不接下丞相之印的公孙贺,亦因巫蛊之案被判罪,冤死狱中。

这是封建皇权统治制度的悲哀,所有以当权者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统治制度都会如此,刘彻并非个例。

那么,话说回来,今日我们提到的唯二能在丞相之位上平安去世的人——公孙弘和石庆,公孙弘我们已经讲过很多,那么石庆呢?他又是凭借什么能保全自己的呢?

我们明天就讲一讲,石庆以及他的父亲“万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