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萧萧马鸣 悠悠旆旌

2018-10-23 10:18:40.0

公元前104年到前101年,大宛与汉朝两场轰动天下的战役,对西域诸国的震撼不可谓不深刻。

当时的西域三十六国,多数都是像楼兰、姑师、精绝那样的“城廓之国”,其余称得上大国的,也只有乌孙、大宛、大月氏和康居几国。

在得知大宛国最后竟将国王的人头和宝马良驹拱手奉上时,西域的这些小国们纷纷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汉朝的关系。当然,预期的最终结果,也只能是“化干戈为玉帛”。

汉宛之争中,康居国最先出头,把败逃的大宛郁成王送上。见此情形,在李广利率军回程的过程中,其他国家便忙不迭地送上了自己国家的贵胄跟随汉军一起前往长安拜见汉天子。明面上说是朝拜,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些贵胄就是西域各国主动献上的长期人质罢了。



而本想派军前去救援大宛的匈奴,还未来得及出手,就得知大宛已败,回天乏术。没有了联盟对象,孤军难以作战,匈奴只能主动派遣使者到汉朝去求和,第一次低声下气地向汉天子自称为“儿子”,而非以前的“兄弟”或者“天赐的单于”,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汉与匈奴在西域的明争暗斗终于有了一个结果——汉朝已经开始取代匈奴在西域的影响力和掌控权。

在西域这片土地上,虽然过程采取了武力的方式,但最终达到的目的仍旧与张骞最初的设想相同——“斩匈奴右臂”,在汉朝与匈奴的斗争中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

而伴随着“斩匈奴右臂”的政治目标的实现,张骞等人无意中开拓的丝绸之路也开始进入了空前繁华的时刻。

在从长安出发经过西域直达欧洲的丝绸之路上,汉朝的使者与商人们再也无需像从前那样忧虑于西域诸国和匈奴的劫杀,与各国各族的商旅们开始了更加密切的沟通。

成队的商人们带着货物来往于这条丝绸之路上,将汉朝的铁器、金银器、镜子等豪华器物源源不断地转送到西亚甚至更远的地方。其中,以丝绸最为出名。

在那些国家,人们无不惊叹于汉朝究竟掌握了何等的天工造物之术,竟能造出这样宛如天边云霞般美丽的丝绸。丝绸,在那些国家日渐成为贵族们争相购买和彰显身份的华贵之物,汉朝也因此被美誉为“丝绸之国”。



而用丝绸换取来的西域之物,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汉朝人的生活里,例如葡萄、石榴、核桃、大蒜、黄瓜、芝麻等等,还有西瓜。

“西瓜”之所以有这个名字,便是因为西瓜是由西域传入中国。后世西瓜经丝绸之路从新疆一带传入内地,从此我国便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产地。

曾经存在于汉朝中原土地之外的地方都被称为“蛮夷之地”,而今这些地方的民族和文化也因为这些作为载体的商品的流通,越来越被汉朝文化所接受。

自大汉后的几千年里,东西方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交流碰撞,有摩擦,也有融合,有进步,也有优胜劣汰,而汉文化随着广泛而深远地传播到亚欧大陆的过程,逐渐成为屹立于东方的文明大国之一,被铭记史册之上。

这些,都归功于一个人。

那个第一个将脚补迈向西域的人,那个第一个将汉朝与西域建立联系的人,那个第一个将汉朝的视野扩展到西域甚至更远的地方的人,张骞。

千百年前的那些丝绸早已风化,但丝绸的光华却始终照耀世界的文化交融与东西和平。



在太史公司马迁的《大宛列传》中,司马迁对于张骞并没有过多的评价,只有一段简洁的概述:

曾经的汉朝人,只知《禹本纪》中记载的“黄河发源于昆仑”,而昆仑高达两千五百余里,昆仑之上有醴泉和瑶池,是日月相互隐蔽和发光的地方。而张骞到了西域的大夏国之后,才真正发现了黄河的源头,根本不是人们猜测和妄传的昆仑山。

没有张骞,人们对于汉朝以外的世界,还将经历多久的混沌呢?我们不得而知。只知作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汉朝人”,张骞的功劳远非书墨可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