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以马为名的战争

2018-10-23 09:45:33.0

无数史书在形容汉朝第二次出征大宛时,都用了一个词——天下骚动。如此兴师动众,那么此战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与第一次出征时截然不同的是,当李广利带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再次行进到西域的范围内时,所到之处,无不开城欢迎。

为何这次西域的小国会转变态度?因为汉军是草率发兵还是有备而来,他们还是能分辨出来的。而对于西域的这些小国来说,处在政治和军事大国的夹缝中生存,犹如在生存饿空间极有限的沙漠中生活一样。

生存,永远是最重要的问题;投降,也是因势利导的无奈之举。



只是,在顺利抵达大宛东部边境时,有一个问题暂时地难住了李广利的部队:上次将他们拦截住的郁成城要不要打?

不打?心有不甘;打?郁成王不好对付。况且,若败了,征服大宛国就没有希望了;若胜了,在与郁成王鏖战的这段时间里,大宛国一边恐怕是夜长梦多了……

故而,李广利最终决定:绕过郁成城,留一支部队在这里挡着,他率领主力直接攻打大宛国都。

事实证明,李广利这算是“灵机一动”的决策是极为正确的。

李广利一行非常顺利地直奔大宛国都外,先是利用远程射杀将大宛军队成功逼到了城中不敢外出迎战,而后派遣了刘彻调来的水工改了水道,截断了城中所有人赖以生存的水源。

失去了水源的大宛臣民,顿时都陷入了煎熬。汉军来势汹汹,通报了邻国康居国来救援也未见动静,这该如何是好?

李广利在大宛城外攻打了四十余日还未攻破,但最先坐不住的却不是他,却见大宛国派来的人先找上了门……

大宛国的贵族们聚众商议,认为是大宛国王不肯卖马还杀了汉朝使者才引来汉朝的攻击,那么交出国王和宝马,汉军说不定就会收兵了,毕竟“国之不存,马将焉附”啊。

也有人担心:“万一汉军还不退兵呢?”

“到那时,再与他们决一死战!”

就这样,大宛国王的人头,没过多久就被送到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的面前,来人还说:“杀死汉使的国王我们已经交出来了,汉军停止进攻,我们就将良马全部交出来任凭汉军挑选,也会给汉军提供饮食。

但是,如果汉军不答应,大宛将杀死所有良马,并拼死一战,胜与败且不说,届时邻国康居国的援军到达,我们在城里,康居军在城外,汉军将何去何从,希望能认真思虑。”

李广利知道大宛人说的康居援军是事实,只不过大宛国人或许还不知道,康居军畏惧汉军,还在按兵不动,观望情况呢!

不过,若真引得大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次出征就得不偿失了,而若是康居军趁汉军与大宛军对战疲乏之际从背后围攻汉军,那便真的不妙了。

跟在李广利身边的李哆等人亦附言:“据说大宛城中已经找来了汉人帮他们掘井,若不尽快解决,汉军对他们的围困之势也会被解。汉军要迅速作出决断,久则生变!”

“既然这样,就按照大宛人说的办!”



和大宛人达成共识之后,汉军部队成功开进大宛国都。让李广利失望的是,原以为大宛国内藏有数以千万计的汗血宝马,事实上大宛国本身也并没有很多,故而最后挑选了几十匹良马还有三千多匹中等以下的公马和母马便作罢了。

拥立了一向对汉使友好的昧蔡为大宛王,订立了撤兵和解的盟约,从大宛国内补充了粮食和水,李广利一行便开始返程。

回程的途中,还收获了另外一份军功,那就是郁成王的人头。

当时,被李广利留在郁成国外的那支部队因为轻敌,被郁成王几乎全灭,好不容易逃出了几位将士赶忙跑去跟李广利求救,李广利便派出了搜粟都尉上官桀去继续功打郁成王。

上官桀这个名字,想来很多人已经不陌生了,他在此后汉朝的政坛中也是不得不说的一位人物。不过此时,他还只是一位善战的年轻将军。

上官桀将郁成王打得一路溃败,最后不得不弃城而逃,一路逃往自己的“好邻居”康居国那里。上官桀就似原野里最凶悍的狼,不抓到猎物誓不罢休,一路又从郁成城追到了康居国外。

康居国倒识时务得很,知汉军已胜,十分痛快地将郁成王交给了上官桀,上官桀派了四个士兵将郁成王押解给李广利。

然而那四个士兵却觉得郁成王可谓是在西域给予汉军打击最大的人,若是他们押送途中不小心让其逃脱,谁都当其责。最后商议,一不做二不休,杀了才最稳妥。

郁成王的死,敲定了汉宛之争的结局。

然而,这场以汗血宝马为导火索的战争,汉军投入良多,最后又收获了什么?

从大宛国带走的三千汗血宝马,在从西域带回汉朝的旅途中,因为环境不适问题就死掉了大半,最后只余一千余匹。汉军虽然没有像第一次出征时一般阻碍重重,但损失亦很惨重,最后回到玉门关的只有一万多人,军马也只剩一千多匹。

汉军都折损在了哪里?汉军不缺食物,战死者也不算多,最大的损耗竟是因为汉军自己内部贪污不断,上层官兵侵夺下层官兵的粮饷,最终导致饿死者众多。



这与这批士兵本身的素质有关,组成这批军队的人,原先大多是些地痞流氓和恶囚悍匪,为了挣取军功上阵杀敌,却也没有正规军队该有的素质和自律。而统率这些士兵的李广利,也完全没有管制。

李广利不仅不会管制,他自己又何尝懂得什么是心怀慈悲呢?在前往大宛国的路上,虽然西域小国们纷纷开城投降,但也有一个叫轮台国的小国誓死不降。最后,被李广利攻破城门,血洗全国。

一将功成万骨枯。且不说这场战役的“投入产出比”,至少在他人的“贡献”下,李广利因功被封为海西侯。

而在刘彻这里,赢得与大宛的对战,征服了西域的国家,就是最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