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2018-10-16 09:37:08.0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不仅带去了汉朝示好的礼物,还将西域的乌孙国的使者带到了汉朝,让西域人第一次真切地了解到了汉朝——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气势恢宏,汉使张骞,所言不虚。

果然,自乌孙国使者回国后,乌孙惊叹于大汉天威。在取信于乌孙国的同时,张骞派去出使其它西域诸国的副使们,也陆陆续续带着那些国家的使者们一起返回,汉与西域从此开始了密切的往来,在信任的基础上,真正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乌孙国更是成为与汉和亲结盟的西域第一国。

公元前105年,乌孙国以千匹良驹为媒,正式向汉朝皇室下聘,迎娶公主。这个聘礼对于乌孙国来说也不算太多,毕竟在当时,乌孙国一个富人家就可能养有四五千匹马。



而汉朝则派遣出一位名为细君的公主嫁予乌孙国王为妻。刘彻为细君公主配备了丰厚的嫁妆,随行官吏、宫女等数百人,礼品也极为丰盛,让乌孙与闻听消息的西域诸国大为吃惊。这样的排场,也只有汉朝这样的大国才摆的出吧!

不过,汉朝向来是舍不得派遣真正的公主去和亲的,细君公主也非真正的公主,她的身份,是罪臣之女。

刘细君,祖父乃是江都易王刘非,即曾经嚣张跋扈到被刘彻派遣董仲舒去教化的那位,刘细君的父亲、刘非之子刘建,骄奢淫逸、无恶不作,企图谋反不成最后自杀,刘细君的其他亲长也都被判了死刑,只有刘细君,当时因为年幼而免于一死。

能够荣冠“公主”的头衔、摆脱“罪臣之女”的身份,带着被世人艳羡的丰厚嫁妆嫁出去,在所有人看来,刘细君是幸运的。但是,对刘细君来说,远嫁西域真的是件好事吗?



在乌孙国居住的年岁里,她和乌孙国王,一年之中常常只会见一两面而已。每当汉朝的使臣给她送来帷帐、财帛等物,她都会将这些财帛赏赐给乌孙国王身边的贵臣亲信,虽然这是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但对两国的友好关系却尤为重要。

然而,刘细君出嫁时才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乌孙国王的年纪,都可以做细君的阿爷,再加之在乌孙国语言不通,刘细君是有苦说不出,常只能在乌孙国王专为她建筑的宫殿里,弹琴作曲,打发时光。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王延。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这才是她最憧憬的吧!



然而更令细君心碎的,是乌孙国王、她的夫君,竟有意在他百年之后将细君“过继”给他的孙子岑陬为妻!乌孙国本就有这样的风俗,而乌孙国王或许也对年纪轻轻的细君心存怜惜,故为她安排了这样的后路。然而细君却无论如何都不能认同这种有悖人伦之事!

她随即修书一封回去禀明了此事,然刘彻的回复是:“随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匈奴。”为了大局,刘彻能做的,也只有每隔一年给刘细君带去帷幔、锦绣等物,以表安抚。

公元前101年,年仅二十岁的刘细君去世,距离公元前105年她出嫁到乌孙时,仅仅五年时间。随后,汉朝又派遣了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嫁给岑陬为妻。

刘解忧在乌孙,和刘细君一样,努力维持着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且将汉朝的文化和技术,带向了以游牧为主的乌孙国,赢得了乌孙国上下的尊重。

因为两位公主的“舍小我而顾大局”,汉与乌孙在整个武帝时期都保持着友好和睦的关系。

那么,此前犹豫是否要与汉结盟的乌孙,为何后来改了主意呢?

汉朝的国威和实力必然是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张骞第一次抵达乌孙国时,乌孙国王毕竟没有亲眼见到张骞所描述的强盛的大汉朝,有所怀疑和保留是一定的,而这些不确定,在自己的使者们亲眼见证后自然都会消除。

除此之外,还有外在的推力,让乌孙国王不得不主动与汉和亲。

当时的匈奴单于,听说汉朝与西域诸国的使者们频繁往来,怒火丛生,尤其是在听说乌孙国也和汉朝有了往来之后,更是放出消息要攻打乌孙。

只是匈奴未曾想到,原先还在汉与匈奴间立场模糊的乌孙,没多久就主动搭上了汉朝。当初汉朝将匈奴打得退居漠北,如今这大汉朝自然是当下乌孙国最好依傍乘凉的大树;且西域诸国与汉的沟通越来越密切,如果不同汉结盟,那乌孙岂不是逐渐成了势单力薄的孤立之国?

只不过当乌孙国向汉朝主动提出要和亲的时候,一直想要联盟的刘彻却说:容朕想想。这又是为何?

其实,不过是此一时非彼一时罢了。从前张骞带着礼物送上门去的时候,你乌孙国优柔寡断、不肯结盟,如今因为风向不对便想巴结我以求得大汉的庇护,那我自然也要考虑几分不是?

当然,最终的结局自然是汉朝与乌孙皆大欢喜。

只是,这政治上的博弈,本就瞬息万变,而在异国的公主,承载的又是何其沉重的责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