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何知七十战 白首未封侯

2018-10-09 13:31:58.0

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此间的惋惜和惆怅,决不亚于慨叹诸葛孔明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七国之乱后,李广先后任七地郡守,征战四十八年,身经大小七十余战,常年戍守边关,使匈奴数年不敢南下,绝对是劳苦功高。

而作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名将来说,总要有一个里程碑式的战役为之“加冕”,例如杀神白起的长平之战、西楚霸王的巨鹿之战和兵圣韩信的背水一战等等,然而对于李广,与之相关的,我们却想不到任何可圈可点的战役。

毕竟,在武帝之前,和亲之风兴盛,对于边疆,还是以防守为主,并没有多少能像卫霍二人一般与敌军尽情厮杀的机会。

尤其在汉武帝时的前129到前119年间,李广参与的四次战役,一败一平、两次无功而返,这与我们预期中的,甚至与李广自己预期的结果亦是相去甚远。姑且不讲其他因素,但无出色的战绩这一点,就足以将其拦在封侯台下。

刘彻在位期间,分封功臣侯共七十五人,这其中因军功而封侯的有三十余人。那么到底怎样的军功才能封侯呢?

以军功封侯的条件有以下几个,至少满足其中一个即可封侯:

1、斩敌人首级千级以上;

2、俘虏或者斩杀敌人高级将领;

3、立过巨大功勋;

4、子承父侯(父亲因建功而死)。

当然有一点要说明,斩首过千时,如果战败,不作数;若己方损失与敌方相当,亦不作数。

只可惜,李广征战一生,竟没有一次战役能符合这些条件,着实令人惋惜,也更令人好奇。对于一名将领来说,这样的结果必然与其作战方式息息相关,当然也离不开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式。

此前说过,李广在马背上的骑射功夫是毋庸置疑的。不说百步穿杨,至少也是百发百中。记得一次打猎时,李广将一块隐藏在草堆里的大石头看做了吊睛大虎,转身搭弓便射。随后众人走近一看,李广方才射中的竟是一块顽石,而箭镞甚至深深射进了石块之中,令众人惊叹不已。



而身为一名将领,李广也颇具谋略。公元前144年,李广带领着一百多名汉军被数千名匈奴兵发现行踪并追赶不休,这让随行部下惊恐不已。众人本想快马飞奔回营,却被李广制止:“现在我们离军营还有数十里远,就这样逃跑必然会被匈奴追上,到时必死无疑;若我们就此停下,匈奴人认为我们是汉军的诱饵,必定不敢轻举妄动。”

随后,李广下令当部队行军至距离匈奴只有两里的地方下马卸鞍,各自卧地休息。匈奴见李广此举,心下困惑不已,僵持许久之后,最终还是担心汉军有诈而撤兵离去……

但谋略归谋略,李广带兵作战的习惯却令人不敢苟同。李广与西楚霸王项羽倒是颇为相似,喜欢特立独行,兵行险招,常常带人随意出营,手下的人竟数次不知主将所踪。李广选拔的战士也都是武艺高强,很讲义气。就是因为李广带领的军队军纪散漫,几乎没有组织性可言,故而很多士卒倒是愿意跟着李广这位“仗义的大哥”。

可在军营中,只讲同生共死,不讲军容军纪,就是有问题的。为什么上文中,那一百人的小分队没能得到大部队及时的接应和支援呢?因为主营中的将士根本不知道李广等人的去向!

其实,李广难以封侯的事实,文帝便已经预言过。那时文帝看到的并不是军功,而是李广锱铢必较的为人。关于这一点,倒是有个极为典型的例子:

前129年,骁骑将军李广因出征失利被判死刑,花钱赎命,成为平民。那时的他与高祖旧部灌婴的孙子颖阴侯灌强颇为交好。一日,兄弟几个在外小聚,回城时夜已深,路过霸陵(文帝刘恒的坟墓所在)哨亭。

巧的是那霸陵尉也喝多了,看见李广等人靠近,便厉声呵斥,阻止他们通过。此时便有随行的人忙叫嚷道:“放肆!你可知你拦下的是谁?这可是前任李将军!”

“废……废什么话!现任将军来了也别想过,何况一……一个区区前任,哼!”



李广一行人最终还是没能过了霸陵哨亭。然而事情还没完,前128年,韩安国病死,李广被刘彻重新召回,为右北平郡太守。而就在这时,李广便请求派那霸陵尉一起赴任。在刘彻的许可之下,霸陵尉纵然惶恐却不敢不从,只是没想到,刚到了右北平郡,话都没说一句,李广便将霸陵尉拖出去斩杀了!

如此度量,与这“侯”字,着实差些距离。如今想来,当初年迈的李广执意要求出战一事,或许多少也有些与卫霍二人较量的意气在其中。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却至死未能实现执着了一生的封侯梦,最终羞愧难当,自刎而终……

对于李广来说,终其一生未能封侯是他永远的遗憾,在他拔剑的那一刻,或许心中有怨也有恨……但对于汉民族来说,纵然李广有再多不如人意之处,若没有他力保边疆,或许这将成为我们历史上永远的遗憾。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纵然失败,也是英雄;纵然未封侯,白羽入石棱的雄姿,却永载史册,姑且聊以慰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