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马邑诱杀 汉匈战争之序幕

2018-09-25 11:32:32.0

从公元前140年刘彻登基,到公元前112年“酎金夺爵”事件,近三十年的时间,刘彻从一个事事仰“窦”鼻息的少年天子,蜕变为一个叱咤一方的汉武大帝。此间,刘彻一点点将分散四方的王权重新集中在自己手中,自秦后,又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权由此建立。

相比于苛政肆虐的暴秦,此时的汉朝,因“兴太学以养儒仕”,而“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文化、教育第一次惠及全民;推恩令和酎金夺爵之后,汉初被诸侯分走的大半江山几乎都归于中央管辖,汉朝实现了真正的统一;徙豪强、斩恶霸,民间冒头的作乱势力也被狠狠地敲打了一番……虽有不足,却是一片空前繁华的景象。

然而,这堂堂“汉武大帝”的名号却不仅仅是因为如此。在汉武帝的履历上,“匈奴”这个标签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忽视的。将汉族统治疆域扩大到史上从未有的范围,在周边树立了汉王朝和汉文化的权威,才是武帝刘彻功勋碑上最不可忽视的一笔。



自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围”后,汉朝始终忍辱退让,以和亲的方式与匈奴维持着断断续续的和平。哪怕在惠帝期间,匈奴首领给吕后寄了一封挑衅的暧昧书信,吕后都不得不忍。

可,匈奴人又是怎么做的呢?太史公说他们:“苟利所在,不知礼仪。”只要有利可图,还管什么礼义廉耻!于是,匈奴人频频撕毁和亲盟约,在汉朝边境烧杀抢掠,已然是匈奴人秋冬时的日常活动。

公元前135年,匈奴人再次发来了和亲的请求,什么意思呢?自然是又缺衣短食了。如果汉朝能再随公主新娘送来一些嫁妆,那就再好不过了!

此时的刘彻依然选择了和亲……难道刘彻没有别的想法?

如果刘彻是那个安安分分、可以继续忍受匈奴贪婪的人,那么就不会在三年前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dà ròu zhī)了。

为什么要找大月氏?这大月氏又是谁呢?

大月氏本是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的游牧民族,在武帝之前,还是匈奴的劲敌,而多年来随着匈奴的逐渐强大,大月氏也不断被蚕食。而就在多年前,大月氏被匈奴人灭了国,据说迁徙到了别处。也是因此,刘彻想联合大月氏一起攻打匈奴。

只是,这张骞一去杳无音信,刘彻心里没谱,要不要和匈奴撕破脸皮呢?一旦开战,能否打得赢?这才是刘彻的顾虑。



然而,时隔两年,一个攻打匈奴人的契机终于出现了。

公元前133年的一天,朝中基于“要不要主动打匈奴”再一次展开了争论:反战一的代表人物是御史大夫韩安国,主战一方则是以大行令王恢为首。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这两人:韩安国其实大有来头,他曾是原梁王刘武的部下,曾在七国之乱时随刘武据守睢阳、守卫汉室有功,刘武去世后便投靠了丞相田蚡,在中央一直做到了御史大夫。

而王恢的职位是大行令,相当于汉朝的“外交官”,负责与汉朝属国的事宜;不仅如此,由于王恢出身燕地,因此对匈奴人颇为熟悉,又多次出任边塞官职,故而对匈奴始终是主战的态度。

王恢认为:“匈奴人之所以这么嚣张,就是因为汉朝的谦虚守礼没有对他们形成威慑。现在凭借陛下的神威,国家又统一富强,我认为打回去才是对国家有利的。”

韩安国立刻反对:“高祖刘邦自‘白登之围’后,不顾个人私怨与匈奴结盟,顾全了天下大局,至今已经裨益了五代人了,高祖的政策还有错吗?”

“汉朝刚建立时,为了不让刚从战火中休息下来的百姓再遭战争践踏,那是无奈之举,况且匈奴多番毁约,已是令人忍无可忍,群情激奋之时,必定是一呼百应!”

“匈奴人逐水草而居,汉军怎么找得到他们在哪儿?即使找到了,汉军孤军深入,疲惫不堪,战胜的几率微乎其微啊。”

“我们大可不必深入匈奴内部,只需将其引出、来个瓮中捉鳖即可!”

对,这才是重点!

刘彻之所以会在和亲两年之后、突然再次召开会议讨论和匈奴的关系,就是因为王恢在这之前已向他提出了一个 “天衣无缝”的诱杀计划:利用匈奴单于的贪欲,将他们诱到我们的边境,我们埋伏骁勇的战士和骑兵,待匈奴单于前来,便将其四面包围,必定大获全胜!”

其实,王恢所说的这个计划,是一位叫聂壹的富商提出,通过王恢呈现给刘彻的。

这聂壹是在汉匈边境雁门郡马邑县一带的富商,在汉匈之间都有人脉,但是见汉匈边境多年的不安定以及匈奴对汉朝的抢掠后,便生出了这么一个计策,颇有当年“弦高犒师”之意。

聂壹本想由他前去匈奴假降,并献上马邑县县令的人头。匈奴单于以此为信号、大方进去夺城,匈奴人禁不住诱惑,必定中计!

聂壹此计,听起来完美无缺,但是,却也是将自己置身于陷阱之中,一旦被匈奴人识破,死无全尸也是有可能的!

而王恢将诱杀匈奴的计划提出之后,此次,朝堂中支持主战一方的臣子破天荒地超过了“反战”一队。

最终,刘彻派遣了三十万精兵,由韩安国、李广、公孙弘率领埋伏在马邑附近,而王恢和另一名大将李息则率三万多人从代郡出击,伏击匈奴人侧翼和辎重部队。

聂壹则前往匈奴那边,成功说服了匈奴的军臣单于,并且返回马邑县,斩了一个死刑犯代替马邑县县令作为诱匈奴前来的代替。

直到匈奴的军臣单于率领大军行至马邑县百余里外,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然而,此时却偏偏出了一个纰漏。



当军臣单于一眼望过去,发现辽阔的草原上,有牛羊牲畜在悠哉地吃草,奇怪的是,却没有一个人影存在!放牧怎么可能没有放牧人在看管?

于是,军臣单于命部下逮了汉朝一个尉史过来,连番威胁过后终于从这尉史口中得知了汉军的全部计划!

得知自己险些中了圈套,军臣单于赶忙奔回了自己的大本营!马邑县附近的三十万大军,始终不见匈奴人进入包围圈,而埋伏在匈奴侧翼的王恢大军,虽然较早地发现了匈奴人的不对劲,但是考虑到自己这儿只有三万人,匈奴人那儿却有十万的人数,打起来毫无胜算,最终,为了保存汉军实力,王恢就眼睁睁地放了匈奴回去……

一场精心策划的诱杀计划,就这样因为一个小小的纰漏,竹篮打水一场空!

然而,真正的危机,此时才刚刚开始。一是班师回朝之后,刘彻极为震怒;二是匈奴人知道汉朝的目的之后得知汉朝的计谋自己被骗,便对汉朝进行了更加猖獗的反扑和报复。

而王恢,作为一直以来最坚持的主战之人,临到头却连匈奴的一兵一卒都没斩杀,这不仅是掉了王恢自己的脸,更是将他刘彻和整个汉朝都成了笑话!

最终,知刘彻怒火难平的王恢,在狱中绝望自杀!

王恢最终没有出兵,是对是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刘彻看来,不出兵就代表这尊严扫地、毫无战果,而在王恢看来,战局不明的情况下保存实力要紧,三万汉军的性命,怎能轻易葬送!

王恢之死,死得可惜!

而马邑诱杀之后,匈奴果然开始了疯狂的反扑。既然战火已经燃起,那就直面敌人、痛快打回去!

只是,在这之前,刘彻需要找一个人,一个绝对不会在汉匈战场上退缩的人,一个能代表他和大汉朝将匈奴杀得片甲不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