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淮南王谋反案的真与假

2018-09-20 11:50:03.0

公元前122年,刘安的门客和孙儿以诸多罪名告发了刘安,汉武帝以“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前往淮南国,未曾想刘安听闻消息之后竟然以自杀的方式了结了自己。

除了些许人证,关于谋反的物证便是从刘安家中搜出的准备用于谋反的攻战器械,和用来行诈而伪造的玉玺金印。然而一个能够编纂出《淮南子》这样一部巨著的才子,真的就如旁人所言,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暗中计划谋反之事?

当我们面对数千年前的故事之时,眼前必定有一层帷幔。我们所看到的,大多都是表象,而在先人的言行举止背后,究竟藏着怎么样的玄机,就需要我们用心去看才能明了一二。

虽然说刘安被亲近的人告发,又被刘彻定了罪,看似淮南王反叛一案已成定局,但细细想来,刘安并不似景帝时的吴王刘濞那般。想当年刘濞集结七国之力尚未能夺得王座,而今刘安的所在不过是原淮南国的一部分,也丝毫没有扩建军队的迹象,又如何能够与国力日益强盛的大汉相抗衡呢?只此一点,刘安的谋反之举便已有待商榷。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疑问和不妥之处。



就从他编纂《淮南子》说起。刘安自幼便有诗书上的天分,刘彻初登帝位之时,刘安已是誉满天下,是国人眼中有名的学者。加之刘安本身好诗书、喜器乐,更是热衷于道家的黄老之术,多年潜心于此,终成巨著《淮南鸿烈》,这样的人真的会愿意看到战争中的鲜血和尸殍吗?

或许有一件事更能引起我们的疑问:

在刘彻登基之初,汉朝南方的闽越,曾两次攻打临近的小国。刘彻在尝过了第一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甜头之后,第二次便毫不犹豫地发兵援助南越、攻打闽越。

刘安此时却上书刘彻:“皇上您登基没多久就兴兵动武,百姓会再次陷入战火,四方局势可能也会因此而出现危机,臣着实为您担忧啊!”

刘安给刘彻的那封信,声情并茂、有理有据,生怕不能说服刘彻。虽然刘彻最后并未采纳他的意见,但好在闽越因内乱再次不战而降。

在这样的情景之下,若刘安有谋反之心,大可抱着隔岸观火、坐收渔利的心思放任刘彻兴兵,又何必帮助刘彻保存实力呢?

除了刘安自身的性格志趣之外,从当时的客观条件来看,刘安反叛无异于以卵击石。



最大的问题便是国力。此时的淮南国早已不复文景之时。有限的国土面积同样也限制了淮南国的财力和人力。况且刘安之父刘长的谋反仍旧历历在目,若是在今天,刘安的家庭必然存在严重的政治问题。在父亲的影响之下,对于有关谋反的“蛛丝马迹”,刘安必然是唯恐避之不及。况且还有当时如此多与诸侯王不合的酷吏朝臣在“督查”,如何能不小心行事?

且定罪的那年,刘安已近知命之年,且不说是否还有精力策划谋反,都说姜还是老的辣,再不济刘安若真心要谋反也不至于如此鲁莽,草草而为。

因此,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刘安的“谋反”似乎尚有诸多疑点。那么刘安究竟为何而死呢?若无心谋反,又为何自杀?我们不妨来做一些猜测。

喜好黄老之学已经算是刘安最醒目的标签。那么对于好儒喜战的刘彻来说,这一点就足以让二人之间存有隔阂。令刘彻敬重的,除了刘安的身份之外,或许就只是他的才学。对于天子来说,喜欢归喜欢,是否愿意亲近信任却是另一回事。

而对于公孙弘等人的“推波助澜”,倒是难免牵连到他父亲刘长的过往。我们之前说过刘长曾因为他母亲而杀害了吕后的弄臣审食其,而巧合的是,公孙弘又是审食其孙子审卿的至交好友,若说公孙弘有帮助审卿报私仇的嫌疑,亦是有可能的。



所以,作为刘彻的亲皇叔,或许刘安真的对田蚡的鼓动动了心,亦有过反叛的心思,但刘安真正背负的“谋反”之名,究竟又有多少人在上面添了砖、加了瓦呢?真相是什么,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愿意相信的答案。

但无论如何,对于先人的功绩和为后世遗留下的福荫,却是我们应该去敬重而铭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