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身败名裂 主父偃何以被诛?

2018-09-18 11:28:19.0

我们都知道清代第一大贪官是和珅,但这和珅虽贪,却也懂得藏着掖着,而主父偃却是贪得明目张胆。满朝文武,无人不知主父偃贪,还是个大贪,但因为主父偃在刘彻身边位高权重,敢揭发的倒是没几个。

眼看着自己就要步了燕王和齐王的后尘,赵王决定拼死也要啃一啃主父偃这块硬骨头,既然横竖都是死,何不赌一把?

没过多久,刘彻便下令将主父偃收押入狱。虽然这个结果与赵王打的“小报告”并无太大关系,但至少主父偃身陷囹圄,总算是让赵王出了口恶气。

只不过赵王没有想到的是,狱中的主父偃对自己贪污受贿的事实供认不讳,但唯有威逼齐王致其自杀这件事,他却拒不承认。



其实,刘彻心里明白,在官场上,能有几个高官是两袖清风呢?加之原本主父偃做这些事,虽然可能有些操之过急,但毕竟事情的结果对刘彻来说是很乐于看到的。况且主父偃的诸多举措,上能疏国困,下能解民忧,如何能就这样折了手下的一员能臣呢?

再者说,对于曾经对他冷眼相待、恶语相加的人,主父偃也仅仅是散金绝交,这样的人又何至于逼死齐王来给自己找麻烦呢?

再三思量之下,刘彻还是决定免了主父偃的罪,顶多罚些家产以示惩戒即可。就如同高祖刘邦不介意陈平受贿,齐桓公也不介意管仲富可敌国。

或许主父偃之所以大肆收受贿赂,也是认为天子刘彻必然分得清轻重,即便有再多人落井下石他也不会放在心上。然而,致命的一点,是他忽略了公孙弘这个儒生。

公孙弘这个人,我们之前说过,他的为人确实不怎么样。行为处事,只看天子好恶,不分曲直黑白。

趁着主父偃还未出狱,公孙弘急忙找刘彻说了这样一番话:“齐王没有子嗣,自杀后其封国也会被撤销,改设为郡,被纳入朝廷的管辖。这杀人灭国之事,主父偃就是罪魁祸首,不杀他,无法向天下人交代。”



为什么向天下人交代?因为如果不治了主父偃的罪,就有可能会让诸侯王认为朝廷是默认了主父偃的这种极端行径,为了收回封地,在故意逼死诸侯王。

想当初在主父偃的辅佐下,刘彻的削藩进行得顺利无比,众诸侯谁不知皇帝是忌惮他们手中的权势。但是,若仅仅只是削地、夺权也就罢了,若皇帝还不满足于此,派遣其爪牙主父偃将诸侯们赶尽杀绝,这事儿做得未免太绝了!

收回燕国和齐国原本是件好事,可如今在公孙弘口中却成了让刘彻落人口实的把柄。而今事已至此,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人来替刘彻扛下这些“过失”,那么这个人选,无疑是主父偃最合适。

莫要看公孙弘只是一介儒生,而他的这番说词,恐怕也能及得上搅弄风云的纵横家了。因为就仅仅凭借这几句话,刘彻当即改了主意,下令诛杀主父偃全族!

确实,如果不惩处主父偃,齐王的死只怕会让天下的人对皇帝有所猜忌,到时一旦人人自危,不反也得反,那样的场景是刘彻绝不想看到的。

因此,又是一场兔死狗烹的戏码!

在帝王心里,失去一个、两个臣子,总比不上江山大局稳固的重要。只是没想到,学纵横之术出身的他,竟然中了一个老儒生的冷箭,着实有些讽刺的意味……



主父偃,便是因这样一招“弃车保帅”被自己的君主和同僚抛弃了。当然,走到这般境地,也有主父偃自己的原因。自从他为官之后,倚仗权势贪污受贿,授人以把柄。最终,荣华富贵之时、门客曾上千的主父偃,死后却只有一个叫孔车的人前去为他收尸,草草下了葬,结束了他短暂的辉煌人生。

其实,或许主父偃算不得一介好官,但就他个人来说,倒是处处透着一丝“豪情快意”。还记得那句“不能五鼎食,死亦当五鼎烹”吗?那种不惧“五鼎烹”的勇气,不也正是他游学多年却始终不曾放弃的坚持么?

想要富贵,并没有因为贿赂而惶恐终日,并且毫不隐晦;也不似公孙弘一般,刻意曲意逢迎刘彻的好恶;面对奉承他的势利小人,亦是断金绝交;对于掣肘刘彻的诸侯王,或是举报或是查处,从不手软;哪怕是公孙弘这样老谋深算的人物,他也照样得罪。

虽然我们并不提倡主父偃的这种“享乐主义”,但他也算是一位无惧生死、率性而为的性情中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