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仁孝”之下的推恩令

2018-09-13 10:17:46.0

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宗亲外戚的威胁已经不足为虑。此时,同姓诸侯王便成为了刘彻在掌权过程中最主要的矛盾和问题。

想当初,高祖刘邦为了清除异姓王几乎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最终留下一句“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便撒手人寰。可自古以来的权力之争,何曾与姓氏有过直接的关联?不过是人性与欲望罢了。但这也并不意味着高祖皇帝的决定是毫无意义的。

虽然中央集权势在必行,但分封同姓亦是达到这个目的的必经之路,尽管此前的七国之乱,一度危及到了国本。

而现在,这条必经之路即将结束。自刘濞之后,诸侯们和皇帝不再像从前那样剑拔弩张,甚至还出现了诸侯王被朝臣欺凌的境遇。这让刘彻一时之间即使有心收回诸侯手中的权力也下不去手,更不愿落人口实,故而也就保持了此前一贯的优待政策。

比如那淮南王刘安,刘彻不但赏了他几案和手杖,还恩准他不必再按例进京朝拜皇帝。这个场景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当年还是太子的汉景帝误杀吴王刘濞的儿子后,汉文帝在诸多无奈的情况下,不就是这样安抚吴王刘濞的么?

结果呢?刘濞目无天子,起兵谋反,引起了七国之乱。而今刘彻又给淮南王刘安如此相似的恩典,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这刘安也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刘安是高祖刘邦的孙子、原淮南王刘长的儿子,按辈分刘彻应该叫刘安一声叔叔。而且刘安向来好读书鼓琴,善于文辞,还曾与自己的门客编撰了一本哲学著作《淮南子》。刘彻和刘安这位叔叔书信来往时,常常还要司马相如帮自己看过草稿后才会发出,较之其他王侯,刘彻对刘安倒是更尊敬也更亲近些。

但刘彻对刘安的这种过分优待,让主父偃坐不踏实了。



就在刘彻下达了给予刘安恩惠的诏令后,主父偃便急匆匆地进宫面圣了:“臣以为,皇上您对王侯们的态度有些不妥。”

“有何不妥啊?”

“先帝时爆发了七王的叛乱,虽然距离现在已经快三十年的时间了,且在先帝的功劳下,诸侯国们的势力大不如前,但是还不能放松警惕。

以前的诸侯国封地不超过方圆百里,如今我朝日渐富庶,诸侯们更有甚者连城十座、方圆千里,朝廷对他们宽容些,他们便骄奢放纵;若严厉些,他们便不服管教,生出谋逆之心,七国之乱便是前车之鉴。因此,万万不能对他们如此放任纵容了!”

如此左右为难的困境,刘彻又岂会不知?只是一直苦于没有稳妥的良策而已,如主父偃所言,过于优待和过于严厉都会有危机,于是又问:“你有何良策?”

主父偃说:“如今的诸侯王权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其他人却一点封地都分不到,这明显不符合仁孝之道啊!如果皇上您下令,让各诸侯将朝廷给他们的恩德惠及到其他子弟身上,用本封国的土地封他们做侯,这样既符合儒家父慈子孝的精神,也可令帝国不费一兵一卒削弱诸侯的势力。”

将皇恩推广到诸侯王下一代的每个人,这便是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的著名的“推恩令”了。

此令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得到那些诸侯子弟的感恩戴德,根本目的在于,一旦割裂开来,那些王侯子弟们再想拧成一股绳便不容易了,因为人心是很难约束和强迫的,对于那些因此得了封土和财力的人来说,同时也有了更多自主做选择的权力。

公元前127年,刘彻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得了土地的贵族们自然是喜不自胜,而原先坐拥最大利益的嫡长子们和诸侯王们,看着领土在无形中被蚕食,却是有苦说不出。



但说起来,这个主意其实并不是主父偃最先提出来的。还记得被汉文帝贬谪到长沙国的贾谊么?他曾提出过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就是现在的“推恩令”的核心内容,只是主父偃更为完善地为其披上了一层“仁孝之道”的外衣。

彼时贾谊因为中央朝廷仍旧积弱,即使贾谊的这个方法听起来再“怀柔”,保守为主的文帝仍旧没有采纳,只是在他的统治后期在齐国浅尝辄止而已。

那如今这“推恩令”的实施,为何就能这么顺利呢?那些实实在在被割走土地的诸侯王,怎会看不出皇帝的“阳谋”?为什么这次却没有引起他们的群起而反呢?



这又要感谢汉景帝了。虽然七国之乱过程惊险,但胜利的果实收获颇丰。除了最嚣张的七王被灭,所有的诸侯国就此被景帝大洗牌,收回了诸多权力,势力大不如前,甚至出现了武帝登基之初,诸侯王进京向刘彻诉苦、他们被朝臣欺凌的情况。

而与诸侯实力渐渐式微相反的是,中央朝廷直接掌握的土地范围内,已经积蓄了相当丰厚的财力和雄厚的兵力,刘彻敢这么痛快地推行“推恩令”,是因为他有足够的底气应对他所能预知到的意外之变。

然而,尽管诸侯王不能拿天子如何,但毕竟向刘彻提出推恩令的“罪魁祸首”是主父偃,想想当年被排挤打压的贾谊,主父偃又将面临怎样的处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