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布衣丞相公孙弘

2018-09-05 09:32:32.0

朝呈暮见之后,主父偃算是一路高升,一年之内便被刘彻提拔了四次,一跃成为刘彻身边的大红人,人人敬畏且艳羡。

刘彻在用人上的不拘一格,主父偃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只要能办事儿,无论是阴阳还是纵横,都不影响你的前途。

好在刘彻的眼光还是很锐利的,主父偃此后为他办成了不少大事,比如彻底解决了诸侯问题的“推恩令”,便是主父偃的一大功劳,这个留待合适的时机我们慢慢细说。

今日,我们再讲讲另一个与主父偃类似,在刘彻的重用下升迁神速的人——公孙弘。公孙弘也是个颇为奇特的角色,因为他被刘彻真正赏识并重用时,就像姜子牙一般,已经七十岁的高龄,或许牙齿都脱落干净、说话也不利索,但他却最终成为统一大汉帝国的推动者之一。在人生的跌宕上,比起主父偃,公孙弘也是毫不逊色。



公孙弘年轻时,家中只有自己生病的母亲,因为医治母亲需要不少的钱财,他便很早就开始赚钱养家,还是为别人家养猪这种最底层的工作,因为自己并没有机会读书,没有什么学识,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母亲的孝顺。

也是因为他的孝顺,被乡人举荐为当地的狱吏长。可是公孙弘本就大字都不识一个,怎么能审理案件呢?这不是捣乱么……因此,他不久后的罢免也是在意料之中,重新做回了一名猪倌。

面对这一群每只都能被自己叫得出名字的猪仔,公孙弘心有不甘:“难道我真的想放一辈子猪?真的只能放一辈子猪?”

已过不惑之年的他,竟然不知自己的这一辈子因何而立,他开始惶恐。

多方打听之下,公孙弘得知《公羊春秋》是当时的主流书籍,如果有人不知道它,或许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文化人。于是,狠了狠心,公孙弘决定从认字开始,虚心求教,认真钻研。

然而,这一学就是二十年……

人生能有多少个二十年呢?况且此时的公孙弘已是年过六十的高龄了。有了这二十年的积淀,虽说还不够成为当代大儒,不过略有所成是肯定的。而就在此时,正好赶上了公元前140年刘彻发布的第一次举贤令。

苦学二十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被举荐给刘彻的公孙弘也是不负众望,通过了刘彻的策问,被聘为博士。

此时的公孙弘与当初被刘邦拜为大将的韩信有些相似,他们都需要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才学。当然,机会一直都有,就看你能不能抓住了。

为了考核公孙弘,刘彻便派公孙弘出使匈奴,看看日后应该如何应对这边境长存的隐患。出使回来之后,公孙弘交给了刘彻一篇洋洋洒洒的报告,一言以蔽之:陛下何必与那些未开化的蛮夷之辈计较呢,赐他们一些珠宝钱粮,以和亲之策继续维稳即可。

不知是因为公孙弘一心读书还是与刘彻有代沟的缘故,公孙弘对于刘彻针对匈奴“主战”的态度竟没有丝毫的了解。和亲?这不还是以前的那一套吗?如果是这样,又何必派你公孙弘去出使匈奴呢?

看完这一大篇报告,刘彻是气不打一处来,说是一方名儒,就这点能耐?见此情形,公孙弘自觉脸上无光,便自己主动请辞,称病回乡了。



苦学二十年,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职业生涯竟是这样的结果,还不如从一开始就不被皇帝选中……

然而十年后,刘彻第二次颁布举贤令时,地方为了完成“任务”,又一次举荐了公孙弘。

面对前来恭贺的乡人,公孙弘一时觉得更加窘迫。上一次乘兴而去,却败兴而归,如今哪还有脸再去长安面见皇帝呢?

就连到了长安后,安排考试的官员也认出了公孙弘,还特意将其应试的文章放在了最后,如果皇帝没有耐心看完这些答卷,倒也不会再因为公孙弘而烦心。然而这些答卷竟被刘彻一个不落地全部看完了,而此次考试的第一名竟然就是这二进宫的公孙弘。



在被聘为博士不到一年,公孙弘竟然被提拔为左内史,又在不久之后,继续升迁为御史大夫,最终官至丞相,这个晋升的速度简直令人惊诧!

这一次,公孙弘竟然在这仕途上走得如此顺遂,难道是在回乡之后是受了高人指点?还是突然开了窍?我们明天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