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援助东瓯 大汉初显国威

2018-08-28 09:18:37.0

一个人的力量再强大,终究逃不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刘彻知道,时间必然会将他推上新时代的高台。

好在,窦太后虽专断,却没有代替刘彻的意思,只是刘彻尚且年少,需要“扶持”,因此,刘彻并非傀儡皇帝,在某些事情上还是有决定权的。

公元前138年,是刘彻登基的第三年。这一年,诸侯与朝臣的矛盾彻底激化,而这对于刘彻来说,是个机会,而让他没想到的是,此事于他,更有着非凡的意义。

起初,中山王刘胜等人进京朝见时,向刘彻哭诉被朝廷群臣欺凌,说朝臣们总是无故找茬,甚至肆意抓捕诸侯的部下殴打逼供,好审出些图谋不轨的罪证来。

这倒是新奇了,朝臣们虽在天子手下当差,但怎么敢如此对待天朝分封的诸侯王呢?其实,这都是七国之乱的历史遗留问题罢了。

毕竟曾经七国之乱的罪魁祸首便是诸侯王,况且景帝错杀晁错一事众人都是心知肚明,尽管景帝也后悔,但一旦为晁错平反,就相当于将自己和袁盎见不得光的谋划公之于众,因此,为晁错平反的事情不了了之。

许是心有余悸,亦或是借题发挥,总之在众多朝臣看来,若不彻底解决这些诸侯,只怕以后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晁错”落得个冤死的下场,如此一来还有谁再敢直言进谏献策呢?这便是朝臣对诸侯们咄咄逼人的缘由了。

可如今的诸侯,早已不是原先制造了七国之乱的那些诸侯,虽然不敢说他们定无反意,但也不至于惶惶不可终日。晁错冤,如今的诸侯们也挺冤。

最终,刘彻思忖再三,决定废止了有关官吏检举诸侯王不法行为的文书,增加了对诸侯王的礼遇。



然而,七国之乱的后遗症,不止这一件。

也是这一年,闽越国发兵包围了汉朝南面东瓯国的都城,无奈之下,东瓯国派人向汉朝求援。而引发这场战争的根源,正是当初七国之乱始作俑者吴王刘濞。

当年,吴王刘濞中了周亚夫的计,兵败逃亡至东瓯国,东瓯国为向汉朝表忠心,便将刘濞杀死。刘濞的儿子刘驹因此怀恨在心,一路逃亡至闽越。在刘驹不断的唆使和挑拨下,闽越出兵攻打东瓯,这才有了先前东瓯国求援的一幕。

刘彻当即召开会议,商议是否要出兵援救。田蚡先前已经惹怒过窦太后一次,如今哪还敢说什么,自然是秉承着太皇太后的意志,劝说刘彻不要出兵最为保险,理由是“越人相攻已是常事,且多次叛服不定,不值得朝廷费力救援”。

然而田蚡话音未落,就被另一个人厉声打断,此人名叫严助,亦是一名因求贤令而来的人才。

严助说:“如果我们力量薄弱、不能援助也就算了,但是明明能伸出援手,面对东瓯这样的小国向我们求助,我们却冷漠拒绝,以后陛下怎么让天下万国臣服?”

严助的说辞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尤其最后那一句“万国臣服”,更是让刘彻热血沸腾。刘彻又何尝不想出兵,奈何调兵的虎符在窦太后手中,自己并没有兵权。

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自古以来,调兵遣将,哪有不用虎符的道理!

可刘彻,也有不能用虎符的苦衷。

一是这虎符如今还在窦太后手里,刘彻要用虎符,势必要先经过窦太后的同意。

二是因为虎符一旦启用,代表着杀伐征战,关系国本与民生,汉朝对战事一向慎之又慎。毕竟,当初匈奴打进家里来,也只是把人家赶出去便作罢了,如今要帮东瓯,就意味着汉朝要主动发兵征战。

窦太后推崇无为而治,一向行事谨慎,也正是因此,景帝去世前才会把虎符托付给窦太后保管。而且,正如田蚡所说,自古以来,中原人从来都把越人相争视为稀疏平常之事,为了区区一个东瓯小国而发动战争,窦太后能够拿出虎符的希望是极为渺茫的。

刘彻一想到要和窦太后争辩是否发兵的事宜,便觉得头疼。但是,严助说的那句“万国臣服”的话,一直在刘彻心头徘徊。

望着不远处的长乐宫,刘彻深吸一口气:既没有虎符,那便不用了!随即叫来严助,命其拿着符节和诏书去东瓯最近的会稽郡调兵。



不出意外,看不到虎符的会稽郡守义正言辞地拒绝了严助调兵的请求。这是军纪,更是国法,就算是天子授意又如何?

情急之下,严助竟当场抓起一名司马就地斩首,并厉声斥责郡守说:“皇上的旨意就在此,你是发兵还是不发?”血溅当场,震惊了所有人。

按理说,严助此等行为,会稽郡守就算因此将其当场格杀也不为过,但就是严助如此视死如归的态度,让会稽郡守彻底明白了皇帝要发兵的决心。最终,会稽郡守同意了发兵。

然而令人失笑的是,汉朝大军刚出动不久,闽越王便闻风而逃了!



大军凯旋,朝中群臣无不面带喜色,心情激昂!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何等的尊严和威严!

此后,东瓯归顺大汉王朝,东瓯王被降封为广武侯,率领族属吏卒4万多人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庐江郡居住。东瓯国,从此便消失了。

而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经此一事,窦太后决定还政与帝,不但交还了虎符,还表示从此不再干涉朝政,一切事务由武帝自己定夺。

无论是刘彻,还是窦太后,都已明白,大汉王朝,已今非昔比。